0.jpg

高血压患者用药八大误区

生活晚报 2016-05-11

  误区一:血压不达标就用药

  高血压病人并非都需要用降压药。对于早期血压高于或等于140/90毫米汞柱,低于180/110毫米汞柱,无症状,不存在危险因素和心脑血管、肾脏靶器官损害,也没有糖尿病等合并疾病的患者,可先采用适当休息、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改变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以及辅以镇静剂等综合措施。

  这样,一部分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可以恢复正常,即低于140/90毫米汞柱。经过上述处理,血压在1至3个月还不能达标,这时才考虑使用降压药。

  误区二:不难受不服药

  临床上,一些患者正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测量血压有明显异常或进行有关检查时,才发现自己的心、肾、脑及血管已有损害,有的甚至可以在“毫无察觉”时突发中风、心肌梗死等。这就警示我们,血压升高及器官受损的程度、预后与患者的自觉症状可以不一致,待到忍受不了再去服药很危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客观指标,血压值及心、肾、脑、血管损害的客观检查资料,遵医嘱用药。

  误区三:用上药就一劳永逸了

  很多患者开始用药后血压达标了,就很少再监测血压,殊不知非药物治疗是贯穿于高血压治疗的始终的,所以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

  误区四:吃上药就停不掉

  有些患者认为“一旦吃药即终身离不了,不能接受”。诚然,高血压治疗往往是终身性的,但这与某些精神药品的成瘾性完全是两码事。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且会损害全身多个脏器。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坚持认真服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低于140/90毫米汞柱)乃至理想水平(低于120/80毫米汞柱),同样可以有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误区五:血压达标越快越好

  有些患者希望用药后血压很快能降下来,切忌矫枉过正。一旦过快地降低到“正常”水平,一些存在动脉硬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衡的老年人,反而会出现脑缺血等问题。

  误区六:甲吃某种药好,我也应该有效

责任编辑:duht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生活晚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