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人民网-科普中国 2017-07-03

  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个体内部条件,却把失败怪罪给外界因素,比如在面试成功时,这些人会解释说,“我把面试时可能涉及到的知识都提前掌握了”;而如果面试失败,这些人则会说,“这家公司不要我是因为我没穿西服”。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心理常常会引发一些人际冲突,比如上学时老师会要求几个学生一起做小组作业,如果作业完成,小组中的每个人可能都认为自己贡献最大;如果作业没有完成,小组中的每个人则可能会把责任推脱给其他组员,于是组员之间就会出现矛盾。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它真的一无是处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心理被称为 自我服务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维纳认为,自我服务偏差取决于个体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而归因倾向又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内归因是指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内部因素,比如人格 、品质、动机、态度等;外归因是指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外部因素,比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一般来说,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使人产生自豪感,而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让人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使人产生羞愧感,而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让人生气。因此,很多人由于期待成功、害怕失败的心理,以及保护和提高自尊的需要,都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即内部因素,把失败怪罪给别人,即外部因素。

  那么,到底哪种归因倾向更好呢?事实上,单纯具有哪种归因倾向都不利于身心健康。 具有内归因倾向的人通常会认为,事情成败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进行控制,所以他们对成功往往有着较高的期盼,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屈服于困难和挫折,但他们总会给自己安排很多工作,进而让自己非常疲惫,而且他们对失败的忍耐程度也相对较低 ; 而具有外归因倾向的人则认为个体努力的作用不大,事情的成败取决于外界条件,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们往往不做过多努力,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但他们往往会活得更轻松一些。

  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认识到归因倾向的存在,尽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归因方式,或将两种归因方式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兼顾工作与生活。(焦艳)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网-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