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9.jpg

2000年11月29日 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研制成功

科普中国 2017-11-29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研制成功。

  这台机器人是在1990年我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的基础上,经过10年攻关,成功研制出来的,被称为“先行者”。它身高1.4米,体重20千克,具有类似于人的身躯、脖子、头部、眼睛、双臂与双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

  与之前的类人型机器人相比,“先行者”的行走频率从过去的每6秒1步,提高到了每秒2步;从只能平地静态步行,到快速自如的动态步行;从只能在已知环境中步行,到可在小偏差、不确定环境中行走。并且在机械结构、控制系统结构、协调运动规划和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一系列突破,使得机器人可以快速自动前进、后退、左右侧行、左右转弯和前后摆动手臂。

  事实上,国际上对于类人型机器人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早在1997年,日本就率先研究出了第一台类人型步行机器人样机P3,通过它身体内部的重力感应器和脚底的触觉传感器可以将地面的状况送到电脑,电脑则根据路面状况做出判断,进而平衡身体,保证机器人能够稳定地前后左右行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的逐步拓宽,类人型机器人不仅可以在有辐射、有粉尘、有毒等环境中代替人们进行繁重、危险的作业劳动,而且可以作为动力型假肢,协助截瘫病人实现行走、取物操作等功能。因此,各个国家纷纷加大了对这一类型机器人的研发力度。美国研制出了科戈(COG),德国和澳洲共同研制出了装有52个汽缸,身高2米,体重150千克的大型机器人。

  此次,我国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真正使得我国的机器人研究成为走向新世纪的“先行者”。

  

  作者: 科技名家·里程碑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