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进鹏:打造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人民日报 2018-04-10 作者:怀进鹏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进入新时代,中国科普事业肩负着神圣使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全民科学素质的持续提升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厚植国家创新发展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必须以新的理念武装科普工作,以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时代需要的手段,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进步中,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普惠人民,以更加强劲的科学普及之翼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科普事业肩负着神圣使命
科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桅杆已若隐若现,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发展的战略走向和竞争格局,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驱动社会生产力快速跃升,人才成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间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涌现源于强大的公民科学素质和创新文化积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和弘扬,成为民众自觉追求的价值风尚。百舸争流竞创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建设创新文化,成为国家面向未来的战略优先和基础工程。我国已确立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在2035年迈向前列,进而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审视科学普及的发展任务,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科技、产业等重要领域抢占制高点,形成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优势和硬实力,更要在国民科学素养、人才质量、创新文化等方面形成强大软实力。
科普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在与近代科技发展的相互激荡中不断丰富着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内涵,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追求科技进步,服务国家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发展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科普不仅肩负着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力量。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让科学家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激励一代代人投身到科技报国、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以强大的创新自信和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科技走出去,科普要先行。在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科普作为展现国家科技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使命。让科技文明为全人类共享,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科普的大合唱中。科学普及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科协组织作为民间科技人文交流的主渠道,以科普为纽带,基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人文交流,在互利共赢中求取最大公约数,就可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为促进全球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坚定自信,推动科普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就写入了我国宪法。自此,科普事业便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舞台。特别是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发布为标志,部门联动、社会协同、产学研联合推动大科普事业的格局日趋完善。十年间,我国实现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5年1.6%提高到2015年6.2%的历史性跨越,同期增速居于世界前列。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真正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涉及发展理念、工作思维和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
一是以协同化形成科普强大合力。在战略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平台搭建等方面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落实,形成战略合力。要推进政府与市场的协同,积极构建党政支持、市场和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科普工作的联合协同格局,共同营造有利于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推进产学研协同,用好组织和市场资源,统筹国内和国际资源,加强精品科普资源开发。加强平台协同,统筹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推进科学与文艺的融合、科普与传媒的协作。探索运用科普游戏等手段,创新科普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打造引人入胜的网络视频、电视广播节目、动漫、图书等科普精品。
二是以信息化重构科普服务流程。要以信息化推进科普服务流程再造。深刻洞察“顾客”需求,以信息化实现科普产品服务的定制化、场景化和精准化。要善用信息化这一利器,让信息追着用户跑,创造崭新的用户体验,在流动中塑造科普产品的竞争优势,加快提升科普资源生产力。要实施好“互联网+科普”工程,构建层次丰富、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科普生态,推动科普工作由单一渠道向融合传播转变,由偏重主观评价向用户评价转变。秉持创新、提升、协同、普惠的理念,持续打造科学权威的“科普中国”品牌,形成汇聚海量资源、开放融合、互动共享的服务平台,更广泛动员社会各方丰富科普产品供给,提高科普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以国际化实现科普开放提升。发展新时代科普事业,必须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普工作。要以更加开放的世界眼光,充分借鉴吸收国际有益经验,同时总结发挥自身所长,提炼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方案。举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 发起建立相关国际组织,搭建科普领域全球性、综合性、高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倡导和参与国际通用的标准化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为世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中国经验、凝聚最大共识,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普及的第一战略力量,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的重大社会责任。要破除阻碍科研与科普结合的制度制约,建立完善各类主体特别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探索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把科普工作纳入科技人员考评体系,推进学术资源科普化,引导支持优秀科学家、工程师面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各社会力量在市场机制下竞相创新发展,在科普服务社会中实现应有的价值回报。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我们将把科普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启动科普品牌工程,打好科普中国品牌提升计划、学术资源科普化、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科普小镇创建等组合拳,着力打造支撑国民素质提升的战略力量。广大科技工作者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科普工作,共同推进我国科普事业再上新台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续写科普工作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