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联合声明:强烈谴责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

新浪科技 2018-11-27

  据人民网报道,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之前就获得了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知识分子在微博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本次联合声明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

  以下为声明原文:

  鉴于近日国内外媒体报道中国“科学家”对人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并且已经受孕(可能已出生)的情况。作为中国普通学者,出于最基本的道义,我们声明如下:

  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问题不解决,直接进行人胚胎改造并试图产生婴儿的任何尝试都存在巨大风险。 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一旦作出活人就不可避免的会混入人类的基因池,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 确实不排除可能性此次生出来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义和将来继续执行带来的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与此同时这对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在全球的声誉和发展都是巨大的打击,对中国绝大多数勤勤恳恳科研创新又坚守科学家道德底线的学者们是极为不公平的。

  国家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作为一名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2018年11月26日联署人(排名不分先后) :

  毕国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绪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仓春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曹是,华中农业大学

  陈晓科,斯坦福大学

  陈椰林,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陈永君,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宇,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仇子龙,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邓春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董鹏, Janelia

  董伟,西南医科大学

  董志芳,重庆医科大学

  樊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费继锋,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

  丰伟军,复旦大学

  傅玉,新加坡 A Star 研究所

  戈鹉平,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龚辉,华中科技大学

  顾宇,复旦大学

  管吉松,生命与技术学院

  郭宜平,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韩芸耘,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

  何凯雯,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何苗,复旦大学

  何水金,上海科技大学

  胡荣贵,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黄激滩,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黄锐,重庆大学

  贾洁敏,西湖大学

  江漫,华中科技大学

  解云礼,复旦大学

  金新春,苏州大学

  康利军,浙江大学医学院

  柯江滨,中山大学

  雷鹏,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李安安,徐州医科大学

  李勃兴,中山大学

  李澄宇,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李会良,伦敦大学学院

  李璐,中山大学

  李楠,麻省理工学院

  李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李岩,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李寅青,清华大学

  李毓龙,北京大学

  梁妃学,南方医科大学

  梁智锋,中科院神经所

  林森,第三军医大学

  林森,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刘海坤,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刘会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凯,香港科技大学

  刘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陆绮,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

  罗欢,北京大学

  吕辉, GWU

  马朝林,南昌大学

  马欢,浙江大学医学院

  马全红,苏州大学

  马原野,昆明理工大学

  毛羽,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潘秉兴,南昌大学

  潘玉峰,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庞志平,美国罗格斯大学

  彭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彭吉云,南昌大学

  秦松,复旦大学

  曲宜波,暨南大学

  任超然,暨南大学

  邵志勇,复旦大学

  沈沁,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盛能印,昆明动物所

  盛能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师蕾,暨南大学

  宋艳,北京大学

  孙秉贵,浙江大学医学院

  孙文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孙向东,广州医科大学

  孙晓俐,复旦大学

  孙毅,同济大学

  覃宏涛,湖南大学

  谭国鹤,广西医科大学

  陶艳梅,杭州师范大学生研院

  童夏静,上海科技大学

  屠洁,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汪浩,浙江大学

  汪世溶,北京理工大学

  王菲,中国医科大学

  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王立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王良,浙江大学医学院

  王璐鹏, NI 日

  王守岩,复旦大学

  王文元,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王小勤,清华大学

  王晓东,浙江大学医学院

  王晓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吴青峰,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伍龙军,梅奥诊所医学院

  肖晓,复旦大学

  熊巍,清华大学

  熊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楠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徐缨,苏州大学

  徐贞仲,浙江大学医学院

  许均瑜,浙江大学

  许晓鸿,中科院神经所

  许执恒,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薛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艳,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杨扬,上海科技大学

  杨振纲,复旦大学

  叶海虹,首都医科大学

  禹永春,复旦大学

  苑克鑫,清华大学

  占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张勃,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张二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张嘉漪,复旦大学

  张杰,厦门大学

  张洛颖,华中科技大学

  张思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浪科技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