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人士热议项目经费使用方式创新:科研经费“包干制”令人期待

中国经济网 2019-03-21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

  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这一提法,迅速引起科技界广泛关注和热议。不仅是代表委员们,科技界人士也纷纷表示,“包干制”令人期待!

  “包干制”赢得点赞

  多年来,我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采取预算制,即科研经费要严格按照预算要求来使用。这一思路被很多科学家称为“拿做工程的办法来做科研”。工程是有成熟流程的技术,可以精准预算,而科研是探索未知,怎么可能预算到条条项项那么精细呢?

  “我很欢迎‘包干制’!这是科研资助机制上颇有意义和探索性的创新,相信会提升科研项目运行的效率和投入产出比。”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双聘研究员刘静在关注到“包干制”改革时,不禁为之点赞。

  “科学研究带有不确定性,经费科目过于限定,使用效率就会降低,应在运行中动态调整。”刘静说,他在实际工作中就曾遇到过经费比例限制的困扰。他曾有一个科研项目,通过借用其他科研机构的设备顺利完成了相应试验任务,取得了新突破。这样一来,就节省了预算中原定购买某些设备的经费,如果转用于新突破的继续深入研究,资金使用效率会更高。但是,按科研经费预算要求,还得严格按照原计划购买设备。

  “当时感到很可惜。所以,我对此项改革是非常欢迎和期待的。”刘静说。

  全国两会很多代表委员认为“包干制”改革回应了科研人员的诉求。“以前我们多次提出过这方面建议,这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说明真正给科研人员松绑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表示,现行科研经费预算制有两大问题,一是对人员的经费投入在项目经费中所占比例太小,二是经费严格按预算使用,不符合科研工作不断变化、探索未知的特点,缺乏灵活性。他希望“包干制”改革可以解决这两大问题。

  3月10日,人大山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全国人大代表王修林与同团代表程林就科研经费“包干制”等话题交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景录摄

  不让改革纸上谈兵

  “‘包干制’改革应尽快实施,让科研人员尽早受益。”王建宇代表说,他最担心“包干制”这种打破常规的改革与现有法规有碰撞之处,实施起来会有难度。

  “希望国家尽快确定试点方向,大的原则以‘包干制’为准。当然,拿纳税人的钱作科研肯定要有限制条件,可以借鉴好的经验,找到解决办法。”王建宇代表说,科研经费来源可以分作“条”和“块”,“块”是某个地方某个科研机构,“条”则是中央拨下来的纵向经费。“我个人建议从‘条’来试点比较好,可以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者从基金委的专项中挑出一些先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潘碧灵的建议与王建宇代表想到了一处。潘碧灵委员说,经费是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国家财政拨款几乎是这些经费的主要来源。按照我国的科研院所力量分布情况,来自国家级和省级部门的科研经费是主要渠道,所以科研经费“包干制”的落实要从中央部门、省级部门入手,规范程序、理顺机制。

  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虽然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但科研人员反映,国内外已有相关实践,这些实践可以为改革措施落地提供借鉴。

  “科研经费‘包干制’在很多国家已经实施多年。我国很多企业的科研项目,也已经在实行经费‘包干制’。我们也接触过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践做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些项目经费使用就是类似‘包干制’的模式。”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说。

  许强委员表示,科研项目是创新性的活动,预算型的项目经费操作不可取,在绩效和成效基础上有容错机制的“包干制”更适合。“具体实践中,针对科研人员可以建立诚信档案;要有更科学的科研项目考核机制,尤其是对于项目推进中失败实验的成效考量;还要建立与‘包干制’配套的审计制度。”许强委员说。

  为科研人员简除烦苛

  “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票据提交和复杂的审批程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所说,‘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潘碧灵委员说。

  潘碧灵委员表示,科研工作与企业、机关的工作性质不同,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用财务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去设置条框。“包干制”给了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但相应的配套审计和考核制度也要跟上,让好的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我听了非常感动。”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也认为,改革最大的成效将是解放科研人员,“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实验室里,而不是去跑关系搞项目。”他建议国家从长远考虑,对基础研究有更多投入,特别是加大对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经费支持力度,让他们在最富创造力的年龄可以独立工作,这是基础科研出成就的重要基础。

  “作为来自基层的科技工作者代表,我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内容倍加关注。这是对科研人员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让广大科研、技术工作者把更多精力用在项目研究攻关上。”全国人大代表、中色(宁夏)东方集团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铍材研究所所长王东新认为,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体现了对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的诠释,对优化创新生态、协调创新链条、提升创新动力具有积极意义。

  “这项措施的试点,必将充分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力度,助力制造业等行业的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王东新代表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廉 丹 许 凌)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经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