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头堆里摸爬一生,82岁的她如今比钻石还闪耀!科技日报 2018-03-28 |
82岁的女科学家
全程脱稿获奖感言
法语、英语、俄语、汉语、瑞典语
诚恳、和蔼、幽默、可爱、优雅
圈粉无数
……
她是谁?
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
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当地时间2018年3月22日,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我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与来自南非、英国、阿根廷、加拿大的其他4位优秀女科学家共同获此殊荣,接收颁奖,她的颁奖词是“她在化石记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开启了对水生脊椎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新见解”。
其实,早在去年11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公布获奖者名单。但张弥曼院士婉拒了很多采访,她说:“我做的工作真的没什么(特别),而且手上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说起张弥曼的工作,
看起来的确很普通。
因为,她这一生大多数身影
都是在石头堆里摸爬。
那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国家建设百废待兴。
地质是工业的尖兵,
国家要建设首先需要工业,
而工业首先需要矿产资源。
高中毕业的张弥曼受到国家号召,
作为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地质
这一国内几乎是空白领域的学科。
留学苏联时期的合影
(摄于1960年,前排左一为张弥曼)
张弥曼回忆:“1955年,我们十几位同学被
分到莫斯科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学习,
至于古生物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当时却连一点儿概念都没有。”
选择之后便是数十载的坚持和探索,
年轻时的张弥曼每年都
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
常常是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
被子、锤子、化石纸、胶水,
跋涉在荒山野岭间,
30多公斤的行囊,
走20多公里的山路,
睡在农家的阁楼上、
村里祠堂的戏台上,
时有老鼠爬过,身上长了虱子,
但她从未退缩。
在缙云附近的磨石山上工作
(摄于1968年,后排右一为张弥曼)
“我一直坚持自己采集化石,
自己修理化石,
自己给化石拍照,自己研究。”
化石对她而言,
仿佛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
“她从不越出证据说话”
张弥曼的同事这样评价她。
1980年,张弥曼赴瑞典访学,
她采用连续磨片法,
制出了产自云南曲靖的
杨氏鱼颅骨蜡质模型,
并研究提出:
杨氏鱼虽归入总鳍鱼类,但它没有内鼻孔。
这个结论与当时国际学术界权威们
的看法相左,引起他们的不悦。
张弥曼在进行连续磨片(1981年)
但张弥曼认为,必须根据事实说话,
并且最终证明了自己。
因为她采用的连续磨片法精密度极高,
一块2.8厘米长的杨氏鱼的颅骨化石,
张弥曼总共在显微镜下画了540多幅线条图,
而一些复杂的图一张就要画十四五个小时。
严谨的学术态度让她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杨氏鱼的模型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的脊椎动物演化展厅。
“一个老师的影响是永恒的,
他是没法子知道自己的影响止于何处。”
提到人生各阶段给予过她帮助的恩师,
张弥曼心怀感恩;对待年轻人,
她爱才善举毫无保留,甘当铺路石、领路人。
张弥曼和学生在观察化石
她将自己做了多年的、
最擅长的早期鱼类的研究工作,
交到了年轻人朱敏手上,
自己则转向了中新生代鱼类的研究。
在她的支持下,朱敏及其团队
发表十余篇重要成果,
一些成果被国外教科书所采用,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何梁何利进步奖等重要奖励。
虽然在各种奖项、论文中
很少看到张弥曼的名字,
但大家都明白她有多重要。
张弥曼在野外工作(2011年,新疆)
而她自己开辟新的学科领域
和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
2008年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
发表关于伍氏献文鱼的研究成果,
这类骨骼异常粗大的鱼类见证了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隆升
以及由来已久的干旱化进程。
张弥曼在野外工作(2017年,浙江)
2006年在Nature、2014年在PNAS
发表对孟氏中生鳗的研究成果,
研究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积物中
七鳃鳗的唯一记录。
因其学术贡献,入选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1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
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
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
——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她说:
“当老朋友一个个离去,
我庆幸自己还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更要珍惜时间,
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跋山涉水,踽踽独行。
一头扎进乱石荒岗,
用一生索求那来自远古的声音。
近百斤的行囊,
望不到头的山路,
沿着时间走了数十载,
终于发现石头背后的奥秘。
从一个时空,到又一个时空,
锤子磨平了手上的茧,
而她自己也成为了永恒。
点赞致敬
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王超
上一篇:张弥曼著作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