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陈鹏:爱科研 爱学生 爱祖国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8-04-12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系教授陈鹏

  “陈老师是实验室来得最早、工作最勤奋的人。”在学生眼中,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系教授陈鹏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这多少让我们明白,“青年才俊”是怎样炼成的。2009年,陈鹏从美国学成归国,仅用5年时间就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会评论》新科学家奖、2016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这些荣誉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颗爱科研、爱学生、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为热爱,矢志科研

  “我们就是在活细胞上做化学实验。”陈鹏这样概括自己的科研工作。“不出差的话,我每周工作6天,每天将近12个小时。”自从回到北大以来,陈鹏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强度。

  在常人眼中枯燥辛苦的科研生活,陈鹏却甘之如饴。对未知的好奇,对化学的热爱,是激励他走下去的“原动力”。

  1998年,陈鹏从高中毕业,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大开放自由的校园氛围深深感染了他,培养了他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是个在科研世界中我行我素的人。”陈鹏笑着说,“科研要有自由平等的精神。自由,就是不能束缚于一些条条框框。平等,就是不惧权威或传统,敢于质疑和创新。”

  化学生物学这个前沿交叉学科,给予了陈鹏广阔的驰骋空间。谈起近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激酶分子开关”,陈鹏按捺不住兴奋。“从术语上来说,‘激酶分子开关’就是特定地调控激酶的技术。”陈鹏说,“激酶相当于细胞里的‘信号灯’。信号灯出了问题,就会发生交通堵塞。同理,激酶有问题,细胞就会发生癌变等变化。因此,研究这些‘信号蛋白’,对搞清楚癌症机理非常重要。”

  细胞中存在大量的“信号蛋白”,以往很难将它们逐一打开进行研究。“利用这项技术,我们现在可以逐一研究这些‘信号灯’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陈鹏解释道,“打个比方,过去我们只能研究全海淀区信号灯的状态,但现在可以精确到中关村的几个信号灯。这让我们的研究更加准确、更有针对性。”

  为责任,悉心育人

  在陈鹏的书柜上,笔者看到几个香槟酒瓶,瓶身上写着他每一届学生的名字。每年的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后,陈鹏都会为学生打开一瓶香槟,庆祝他们即将开启人生的下一段征途。

  “陈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陈鹏的学生郑斯齐说,“读研这几年,我从陈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不仅是科研方面,还有严于律己。”

  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但陈鹏更看重教学工作,很享受教学过程。陈鹏说,“给学生上课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要求自己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有更系统的把握。另外,教学也是发掘科研苗子的好机会。”

  在美国求学期间,陈鹏的导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今自己成为老师,陈鹏也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创新精神。“就硬件来看,现在国内外没什么差距。创新精神这种‘软实力’,才是决定科研水平的关键。”陈鹏说。

  每周末,陈鹏都要组织学生召开组会。在组会上,除了总结一周的实验工作,更重要的是讨论每个人最近阅读的重要文献,及时交流最新的学术动态。在陈鹏看来,这种“头脑风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此外,陈鹏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并要求学生在会议中积极展示自己的研究,通过加强交流与学术前沿保持同步。

  为祖国,致力创新

  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后,陈鹏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2009年,陈鹏满怀报国志,将前沿科技带回祖国,成为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从“新一代光交联探针”到“激酶分子开关”,陈鹏及其团队在追逐科研梦想的道路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性成果。

  “总体来说,我国化学生物学研究还处于‘跟跑’阶段,但部分方向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学科的发展,陈鹏既审慎又乐观:“我不敢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全面‘领跑’,但我相信未来5年,我们可以实现‘并跑’,在部分方向上甚至能够‘领跑’。”

  陈鹏的乐观,不仅源于对自己及学界同仁的信心,也来自国家的大力支持。2011年,在国家多部委支持下,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陈鹏通过非常严格的国际面试入选该中心研究员。2012年,陈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我国化学领域最年轻的“杰青”获得者之一。

  今年6月1日,陈鹏荣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这令他备受鼓舞。“这是个很高的荣誉,每两年才评一次,每个领域一次才一个人得奖。这个奖颁给我,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我所从事的这个前沿尖端学科的认可与支持。”

  自回国以后,常有人问陈鹏:为什么回来?对祖国的热爱、对父母的牵挂、对母校的感情,都是他归国的原因。概括起来,其实是简单的4个字:跟随内心。

  “我常常对学生说,要跟随自己的内心。”陈鹏表示,在国外生活比较安稳,而回国后将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至于怎么选择,人各有志。“但不论人在哪里,都应当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陈鹏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