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2.jpg

王选: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楷模

光明网 2018-04-20 作者:张蕾

  一个杰出的人,历史的丰碑会镌刻下他的名字,任凭岁月磨砺,仍旧熠熠生辉。

  王选,正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的束缚,使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快步迈入新时代;作为一名成长于新中国、成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知识分子,他谦逊平和、朴实无华、提携后进,以自己的学识与赤诚之心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值此纪念改革开放40年之际,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下,追忆王选其人其事,其意义不言自明,希望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搞科学技术一定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追求一流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立地’就是科研成果的大量推广和应用。”

  ——王选

  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王选是一个少有的能把创新技术与市场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有商业头脑的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开始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功地闯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

  “华光”——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王选与同事们为自己的产品这样命名,意为“中华之光”。

  攻关的日子是艰难的,但唯其艰难才能成就伟业。据王选后来回忆,在1976年到1993年的18年中,为了攻克激光照排技术难关,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将每天分成上午、下午、晚上三段工作时间,争分夺秒、不敢懈怠。

  1979年7月27日,在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的首台样机上,第一张8开报纸的胶片输出来了。王选既兴奋又紧张地用双手接住了这张可以直接印刷的胶片——胶片上印有各式各样精美的字形、字体、花边和图案,可谓美不胜收。

  8月11日,《光明日报》率先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的消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获重大突破》,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这极大地鼓舞了这群当时身处科研困境的年轻人。“我牢牢记住这张报纸,一直想要用事实来证明它是对的” ,王选事后回忆道。

  于是,他与同事们再接再厉,又在第二年成功推出支持上述系统的具有编辑、校对等功能的电脑软件,并用其排印出第一本样书。

  接下来的几年里,消解铅字的火光照亮了国内出版印刷业的前进道路,一场势不可挡的印刷技术革命迅速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势。

  此时的王选似乎可以歇口气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在思索:如何让华文世界也享用上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中华文明绽放出更大的光芒呢?

  取得中国内地市场的垄断地位后,王选又率领方正大举“进攻”港澳台的中文出版市场,以及马来西亚的《亚洲日报》《光华日报》和美国的《星岛日报》等华文出版业,准备以锐不可当的先进技术和优势产品挺进到全球一切华文世界。1997年5月23日,方正集团与日本第二大杂志社——日本株式会社利库路特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产品认购签约仪式,此举被媒体评价为“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

  就这样,在一片质疑声和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王选成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他们的产品占领了当时国内99%的报业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物,包括海外华文报刊80%以上的市场。

  王选用激光照排技术,不仅实现了“顶天立地”,也为真正的自主创新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王选 

  只有自觉地把自己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人,才是伟大的人——王选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1937年,王选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大学三年级分专业时,和大多数成绩优异的同学不同,王选没有去数学和力学班,而是选择了计算数学。计算数学在当时是个冷门,选择了它就意味着要和计算机打交道。可计算机是个什么样,见过的人寥寥无几。

  这个选择在当时无疑令人费解。对此,王选给出解释是,在国家“十二年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和计算技术列为“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周恩来总理特别强调,计算技术是“未来重点发展学科”,“我想,发展计算技术不但是国际潮流,也是国家需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王选在选定专业时显露的远见卓识和深刻洞察力,在后来的岁月中被逐一印证。

  1958年,留校不久的王选开始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设计工作,在科研上初露锋芒;1967年,王选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这一成果也是国内最早得到真正推广的计算机高级语言;1975年春,王选开始着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并大胆提出跳过我国正在攻关的第二代、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世界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用王选自己的话说,选择汉字精密照排作为研究方向,是因为这是“用现代科技对我国传统印刷行业进行彻底改造”;跨越式地选择激光输出,是因为“搞应用研究,必须采用高起点,着眼于系统成熟时未来的国际技术发展情况,否则成果研制出来,就已经落后于时代,只能跟在外国先进技术后面亦步亦趋”;成立方正,更是为了和国外大公司一较短长。

  “我坚信,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是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发展大方向的,再苦、再累也值得。”王选对此深信不疑。

  如果没有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就没有方正;没有王选将这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工程技术之一转化为生产力,中国传媒业和印刷业就不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生革命;没有王选的持续技术创新,我们这个发明了活字印刷的伟大民族就不可能在印刷术上再次领先于世界……这是业界人士对王选创新工作的最好褒扬。

  这样的殊荣,王选当之无愧!

  “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而无憾了。” 

  ——王选 

  2005年11月中旬,为了纪念电子计算机诞生60周年,王选用心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委托秘书专门投给《光明日报》,并再三叮嘱,文章尽量少改动,若有改动一定要通过秘书让他知道。

  这话听起来很特别——以往编发他的文章时,他从来没有这样细致地过问或要求过什么。据秘书透露,王选当时病得很重,这篇文章是他在病榻中艰难写就,名义上是纪念电子计算机诞生60周年,实际上重点谈的还是国内创新人才培养。

  也许,正因为此,他才这样重视,不容许出一点儿差错吧。

  得知他生病的消息,报社的同事们很难过,那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不亚于亲情的担心与惦念。大家所能做的,只有用心编发好这篇文章。按照报社领导的特别指示,2005年11月17日,这篇题为《从计算机领域重大发明看创新人才成长———纪念电子计算机诞生六十周年》的文章在《光明日报》专栏《自主创新民族之魂》中刊发。

  在这篇6000余字的力作结尾,王选充满感情地写道:“有时选择人比选择项目更为重要,因为有了人会创造出事先想不到的重大方向。我国中长期规划中把人才建设和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很正确的。”文章在读者群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王选也从病中捎话过来,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满意与感谢。对于我们来说,这可算得上是最大的嘉许与鼓励了。

  记得一年中秋节时,王选应邀为《光明日报》的专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秋节是花好月圆、秋高气爽、阖家欢聚的好日子。60多年前,中国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中秋无法团聚,这在著名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有生动的表现,使人至今不能忘记。今天的中国政通人和、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在中秋佳节之际,祝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祝中、青年利用大好时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祝少年儿童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快乐成长,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国家、对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殷切期望,读后令人备受鼓舞和感染。那时,我们就想,今年的中秋文字写得这样好,明年他还会写些什么呢?

  王选在病中写道:“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而无憾了。”

  这就是王选,这就是一个伟大科学家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