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蛟龙”点亮中国人的“深海梦想”新华网 2018-06-22 作者:余晓洁 张旭东 |
“‘蛟龙’点亮了中国人的‘深海梦想’,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的成果超出预期。中国科学家可以乘坐本国的潜器,到深海、观深海、研究深海。深海你好,中国人来了!”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冒雨从厦门东渡码头登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母船——“向阳红09”。仔细聆听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的成果汇报后,老先生激动不已。
“世界上约一半的海洋经济来源于深海。过去,中国科学家对深海的研究往往依据国外的文献、图片资料。此次我们自己在南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海山发现了丰富的锰结核和多种类的海洋生物。这说明,南海的‘货’比我们想象得丰富得多。”汪品先说。
2013年6月10日至7月10日“蛟龙”号在中国南海执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成功进行了10次下潜,完成了对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标定、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冷泉区和‘蛟龙海山’区科学考察等任务。
“作业海区环境复杂,冷泉区有连续的陡坡和沟壑,而‘蛟龙海山’有陡峭的崖壁。即便如此,每次下潜都有新发现,带给科学家很多惊喜。这充分验证了‘蛟龙’号的优秀性能。”现场总指挥刘峰说。
与以往冲击5000米、7000米的深潜不同,本航次是“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蛟龙”号首次搭载专家深海看世界。
科学家们在冷泉区采集到了丰富的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物和保压流体样品,为深入研究冷泉区的发生机制和演化历史,流体成分和通量,生物群落的营养来源、结构及其功能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家们发现,“蛟龙海山”区的特征破火山口和北部小山包上有较多沉积物,海山岩石表面大多有铁锰结壳覆盖,可作为潜在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的试采区。水深3300至3600米左右的海山上生物数量较周围深海盆沉积环境明显增多,而且种类很多,表明这里生物多样性很高。
“蛟龙”号将再度起航,继续二、三航段的试验性应用,分别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合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等。
责任编辑:王超
下一篇:汪品先著作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