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022271_15456074558801n.jpg

王启民:赋予“铁人精神”时代新内涵

新华网 2019-01-11 作者:杨思琪

  

  王启民在大庆油田的办公室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12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何山 摄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开发好大庆油田。”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油田“新铁人”、82岁的王启民说。

  从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到原油5000万吨以上27年高产稳产,再到建设百年油田新实践,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各个时期,王启民始终奉献在石油科研一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地下储层很复杂的油田,甚至妄图用石油卡住我们的脖子。王启民在心底呐喊:“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1961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王启民主动进入大庆油田工作。他既不照搬国外经验,也不照抄书本知识,自主研发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10年试验,王启民带领团队绘制出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揭示了油田各个含水期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他主持研究并提出“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理论,让只有几十厘米厚的表外储层开发利用,打破了国内外公认的“不能开采的禁区”,实现了“变废为宝”。

  他主导的科技创新让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1976年实现上产5000万吨,跨入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

  

  王启民工作照(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95年,他主持的油田高含水后期“稳油控水”项目研究,为大庆油田实现持续高产高效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2000年以后,他创新合作方式,研制出能适应油田污水配置的超高分子量聚合物,使大庆油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应用油田。

  “石油开发靠体力,更靠脑力。不仅要采出油,更要找到规律。”王启民坚持科学思维探索实践,直面业内争议和质疑,勇于挑战油田开发极限,为“铁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40年来,王启民曾获得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和1996年两次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等。他说:“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把敢想敢干结合起来,就是科技人员对改革开放最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