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9092853914.jpg

新华社AI主播上岗引外媒关注 专家热议有益新尝试

环球网 2018-11-09 作者:张阳

  “大家好,我是人工智能主持人,这是我来新华社的第一天”,这段自我介绍,来自于正在乌镇召开的互联网大会。搜狗公司与新华社合作开发了全球第一个全仿真智能合成主持人,其嘴唇动作和面部表情都是基于新华社的两位真人主播。

  据报道,AI合成主播,突破了以往语音图像合成领域中,只能单纯创造合成形象,并配合语音输出唇部效果的约束,极大地提高了观众信息获取的真实度。同时,利用“搜狗分身”技术,“AI合成主播”还能实时高效地输出音视频合成效果。在“搜狗分身”技术的支持下,使用者通过文字键入、语音输入、机器翻译等多种方式输入文本后,将获得实时的播报视频。这种操作方式将极大减少新闻媒体在后期制作的各项成本,让新闻视频的制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英国广播公司(BBC)就此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交流。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Michael Wooldridge)是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计算机科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和多智能体系统。伍尔德里奇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这位主持人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自然,但是怎么看都会觉得有些怪异,这可能是因为产生了恐怖谷效应: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程度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反感,即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将新华社的主持人描述为,“细微的不真实”,他说持续看上几分钟都是很困难的,主持人的发音极为平缓,同一韵律,缺乏节奏感。他还指出,人们通常愿意相信真人主播,因为主播在长期的新闻播报中带给人情感上的信任个感。如果只是看一段由电脑生成的虚拟视频,就失去了关注与主播的联系。

  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荣誉教授诺尔·夏基认为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看到技术的改善。”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环球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