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颠覆世人膳食观?所刊论文结论与指南相悖科技日报 2017-09-06 作者:张佳星 李颖 |
一把“柳叶刀”切进了食品与营养界。
近日,搜狐健康、知识分子等媒体进行了“柳叶刀PURE研究冲击膳食指南”等报道,提出《柳叶刀》所刊载论文得出的结论与一直的膳食指南内容相悖,冲击了普遍认为健康的饮食方式,认为论文结论的问题出在以下几个点:一、多吃脂肪,死亡率低;二、多摄碳水化合物,增加死亡风险;三、饱和脂肪甚至减少中风的风险。
那么,经过期刊多位审稿人、多轮评审的严格评审程序后,登于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是不是就如媒体报道的那样破绽百出呢?
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许世卫、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3位专家。
“论文”不等同于指南,结论是基于所选“样本”
“研究的结论,我们应该尊重,”许世卫说,“当我们看到与自己认知不一样的研究,就盲目地质疑,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
在探讨具体问题前,许世卫表示,能发表的学术论文,是依据了大量样本的科学研究,只要不涉及数据造假,就是严肃的学术结论。
据了解,论文基于“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PURE)的队列研究,数据样本来自18个国家的13.5万名受访者,跟踪了7.4年。这18个国家侧重于中东、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81%是小学和中学文化,82%是中等和重体力劳动者。
“少有涉及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区。”许世卫说,“我不久前刚从非洲回来,像苏丹、乌干达等国家的一些地区,未温饱的人增强动物性食物的摄取,是有益健康的。他们缺乏食物的情况比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严重得多。”
以科学标准衡量,日均摄入热量低于2000大卡的人,属于未温饱状态。目前我国人均摄入热量2200—2300大卡之间是正常的。许世卫回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均摄入热量在1800大卡左右,那个时候吃肉,当然应该尽可能多,对身体越好,因为物质匮乏。”
许世卫说,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具体地指导膳食的规则,不能单凭一个或者几个实验的结论规划设计出来,应该在丰富的饮食结构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015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许世卫的观点,“指南”中国翻译团队所做的序中写道,“指南”基于14名专家、历时两年多最前沿的科学成果进行系统综述和循证研究。咨询委员会科学报告有580页,交给美国联邦政府征求各方建议和意见后,才会公布。
不要被“标题党”误导,“照方抓药”要考虑国情
“千万不要被媒体曲解的‘科学研究’所误导。”胡大一表示气愤,纯粹是“标题党”。因为这些文章一是片面性,二是绝对化。
范志红也认为,“多吃主食死得快”纯属标题党,应该是“高精细碳水主食有损健康”。
胡大一指出,网上的文章根本没有剖析研究本身的明显局限性,不符实际地夸大研究结果,对广大民众和患者起到了极为恶劣的误导,甚至欺骗!严重影响了卫计委发布的我国营养学会起草的新版中国营养指南的落实。
胡大一强调:“中国膳食结构的宝塔是符合国情的。‘照方抓药’也要考虑国情!把论文结论拿来用之前,要有科学的研判。”他给记者推送了对数据进行逐一解读的另一篇文章《柳叶刀研究,打的还真不是营养学的脸》。
现阶段的中国国情是,近四成人每天主食摄入不足250克,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量。
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居民主食的整体消费明显下降,2002年谷类摄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且这一下降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上班族,存在不同程度的主食摄入不足问题。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人们对主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它热量高,吃多了会发胖、不健康。”范志红说,有些矫枉过正了。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