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2.jpg

“环境杀手”蓝藻8亿年前也曾输氧固氮

科技日报 2018-02-02 作者:张晔

  每到夏季,太湖等湖泊就会发生“水华”,黄海海域也会暴发“赤潮”,蓝藻成为养殖和旅游业避之不及的“环境杀手”。但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安徽寿县发现8亿年前的“大型安徽丝藻”,为地球早期生物固氮提供了最早化石证据。相关成果于2月2日在线发表在《细胞》出版集团《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蓝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存时间最长的生物门类之一,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蓝藻还有不少具备固氮能力的种类。生物通常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而某些特殊类型的蓝藻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生物可吸收利用的化合态氮。

  在现生蓝藻中,有一种能进行固氮作用的结构被称为异形胞。因此具异形胞蓝藻是早期生物固氮的直接证据,然而它们的化石记录非常稀少且争议很大。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庞科博士等发现的大型安徽丝藻为单列的丝体化石,并由一层薄的胞外胶鞘包裹。既能单独保存为丝体化石,亦能与其他丝状化石一起形成底栖的微生物席。丝藻由多个细胞组成,部分营养细胞成对地出现,为横向二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对比现生蓝藻的结构,研究认为大型安徽丝藻是一种具异形胞的蓝藻化石,很可能起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大型安徽丝藻的发现,将最早可靠的具异形胞的蓝藻化石记录由泥盆纪(约4.1亿年前)向前推进到新元古代早期(10亿—7.2亿年前),提供了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蓝藻的异形胞是为了应对氧气浓度上升、保护其中对氧气敏感的固氮酶而产生,因此大型安徽丝藻从生物学方面也证实了新元古代早期地球氧化还原环境的转变。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