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2.jpg

实验室外观测证实:甲烷会带来温室效应

科技日报 2018-04-04 作者:刘霞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日报道,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俄克拉何马州南大平原观测站十年来获得的对地球大气的综合观测数据,首次直接证明了甲烷导致地球表面温室效应不断增加。

  从大气中吸收热量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会吸收地球发出的某些波长的能量。科学家估计,随着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发生变化,它们吸收的能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但在此研究之前,科学家对甲烷温室效应的预期尚未在实验室之外得到证实。

  数十年来,美国能源部的大气辐射测量(ARM)设施一直在收集地球大气的综合观测数据。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对高度校准的长期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将甲烷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变化独立出来,首次获得了甲烷导致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观测数据。

  最新研究发表于4月2日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研究人员称,21世纪初,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停滞不前,温室效应也遵循同样的模式;但从2007年开始,甲烷浓度开始上升的同时,其导致的温室效应也水涨船高。

  研究主要作者、伯克利实验室研究科学家丹·费尔德曼说:“来自实验室的测量、理论和模型,都认为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但我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最新研究直接计量了甲烷浓度的不断增加如何导致地球大气层温室效应的与日俱增。”

  ARM项目负责管理和支持3个长期大气观测站——南大平原观测站、阿拉斯加北坡观测站和东北大西洋观测站。这些观测站使科学家能进行详细而有针对性的调查,促进和提升对地球系统的基本认知。

  研究人员认为,此类直接的实验室外观测,可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和其对地表的增温效应之间的关系,提供更精确而完整的数据。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