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产业化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吴俊文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增殖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害农产品,发展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简介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增殖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害农产品,发展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换句话说,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它是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通过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把“农民(基地)一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一大市场”三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实体,建立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1

  内涵

  1、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常规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将现代科学技术导入农业,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水平;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组生产要素,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引入现代农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在组织制度创新和完善中发展和壮大农户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农业产业化一样,均可突破所有制界线,把国营、集体、个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组分、多方位、多层次的经营体制;生产组织已突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形成跨乡、县、区、省,甚至跨国的联合企业;管理技术已突破行业部门隶属关系的界线,将农、工、商、贸、科教诸行业部门连结起来;生产区域上已突破城乡分割的旧体制,把城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2、生态农业产业是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顺应21世纪生态产业发展而形成的新农业产业,因此它具有生态产业的本质特征。即利用生态技术体系,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及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使投入生态系统的资源和能量尽可能地转化为健康无害化产品、实现废弃物最小化,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是现代产业的生态化,生态型产业作为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形式的形成与发展,意味着既要实现终端产品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无害化,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建设、监测、评价与管理专门化和规范化,又纳入经济运行与生产过程,以保证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3、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区别

  (1)生态农业产业化强调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即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提倡与产业多样化并存。即在一个地区,不能只种植一种农作物,发展一种产品,尽管主导产业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为适应市场及生态环境风险(如针对可能遇到的生态灾害问题或市场价格变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提倡产品生产与产业的多样化,通过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控实现结构的“柔化”。表现在一个区域范围,生产的产品尽管发展有主有次,但不仅仅是一个,而是多个,其目的是增强对外界经济环境(市场)风险的耐受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把整个区域内的农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相互交织,资源高效利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生产网络。其目的是将某一农产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产业的原料;一个产业的部分产品,将成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形成生产链网,其功能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区域的少废弃物或无废弃物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将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产业如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与农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构成一个规范性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真正发挥一个区域的整体功能。

  (3)生态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产品应是健康安全化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在注重产品安全性同时,与名优特品牌战略相结合。

  (4)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在倡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侧重建立与规范如下三大体系:环境友好(双赢)的生态农业技术与集成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的政策法规与有效机制的宏观调控管理体系;包括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环境与产品监测网络与制度的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口,农民转化为工人的接口,常规农业转向生态农业的技术接口,以及宏观管理接口,保证产品市场的占有量,维护生产者的利益。

  (5)随着相应产业的网络化链接,就业机会的增加,又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了小农户从自给式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科技化和规模化生产的转化。2

  发展措施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种养基地建设

  集中连片建设农畜产品专业基地,是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前提。比如德惠市立足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围绕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确定了中西部平原的三高玉米种植区、井灌大豆种植区、东部松江流域水稻种植区、江河堤外地水浇麦种植区等四大粮食作物种植基地;肉鸡、肉牛、生猪、蛋鸡、稻田养鸭、水产养殖等六大养殖基地。基地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加工企业自建基地。为了稳定原料来源,提高原料质量和生产水平,由龙头企业根据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制定统一标准,企业与农户通过双向选择,确立紧密的生产合作关系。如德大公司采取由农户代养肉鸡,公司对农户实行“五统一”(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监控、统一药械供应、统一结算)的服务方式,发展了由4500个农户构成的肉鸡生产基地,年饲养肉鸡5000万只。德欣公司也采取类似的形式,除自建几个大型育肥牛场外,还发展了600多个育肥牛代养户,签约入栏牛50000多头。二是建设群体集合式的商品生产基地。选择有一定基础和生产习惯的区域,全面发动,引导家家户户搞生产,集中连片成规模。三是靠专业大户形成基地。

  2、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力求效益最大化

  坚持不懈地提高企业的水平,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在产品精深加工、多层次转化增值上下功夫是关键。如吉林省德惠市的德大公司在不断扩大肉鸡屠宰加工能力的基础上,新上了羽毛粉、肠羽粉加工设备,不仅使鸡毛、鸡肠等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坚持不懈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改变农业低生产力的状况,使之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水平。吉林省德惠市围绕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采取政技物结合(即政策、技术与物质投入相结合)、科技承包等形式,重点推广了玉米、大豆高产系列化栽培技术、水稻“两早两稀”高产栽培技术、肉鸡、蛋鸡高产饲养技术、玉米秸秆青黄贮“三化”技术、玉米根茬粉碎还田技术、施用鸡粪生产绿色大米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等,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3、以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为目标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产加工、销售健康安全农产品,可以提高其产品的“身价”,使之成为名牌产品,可以迅速提高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量,经济效益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例如,黑龙江省庆安县米粉厂,通过1993年申报庆泉牌洁米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之后,由过去的处于半停产状态,当年就盈利30万元,彻底改变了亏损局面,1994年实现利税124万元,成为黑龙江省食糖系统的百强企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又扩大了对大米的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还可以带动一系列实现无污染农副产品生产的农业生产资料产品如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微生物发酵饲料(如EM菌、酵素菌等)产业的发展,这在一些生态农业县建设中已经出现。

  4、通过生产过程良性循环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化

  生态农业强调生产过程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此,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做到在相应产业之间,通过运用食物链原理与循环经济原理,开发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将一个企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企业的部分原料加以利用。通过物质的良性循环流动,增强可再生资源利用,减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也实现了企业间的连接,形成以加工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经济链。特别是通过产业问的交流、融合、互补,有利于打破孤立、封闭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带动农业的大规模、全方位发展。比如前述的吉林省德惠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将农户有机地融入农业产业化建设这个统一体中,可是使农户既种粮,又养鸡、养牛,农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现了粮一畜一肥一粮的良性循环,并与几条经济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各大企业集团的服务,使农户家庭经营的单元内,形成依靠先进的种、养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进行的生产,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由于加工企业的作用,在国家、集体、个体各自独立经营之间建立起物资、技术、信息、产品的交换桥梁,在调节功能上形成利益连接的链环,在资源、生产加工、运销方面互补、调节,建立起在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基础上的农牧复合体系,使之更适应国内外供需形势的变化,更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实现了生态农业由依靠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高科技、高层次良性循环的转变;由传统回归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实现了经济发展大生态合理化。

  意义

  1、提高我国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水平

  生态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提高我国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水平。生态农业产业化注重科学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和动态调控,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规模化水平.二是通过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规模化水平 生态农业产业化注重建立技术体系、政策法规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规模化水平。三是通过构建完整产业链提高规模化水平生态农业产业化注重把整个区域内的农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种养加结合,农工贸并举,产加销一体,产前、产中、产后充分衔接的产业群体,有利于提高生态规模化水平。

  2、显著提升生态市场产品市场竞争力

  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是品质、价格、标准化与抗风险能力。生态农业产业化一是通过绿色规范操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通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升生态农产品产能,降低成本,发挥价格优势。三是通过建立标准体系,满足生态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认证与评价等多方面的绿色环保要求,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显著提升我国生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强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从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常规农业转向生态农业等问题。

  3、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产业化能够加快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集中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与高残留、高毒性农药,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不断减少。同时,面源污染物又随水体扩散到江湖河流,对水体造成污染,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由农业生产引起的环境问题。二是有利于解决副产品利用与污染问题。目前,粮食、家禽、水果等行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畜类综合利用率仅为29.9%,水果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不足5%,加之农产品加工业物耗、能耗、水耗相对较高,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恶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产品加工废物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三是有利于解决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浪费与污染问题,农产品物流污染主要是来自批发市场和末端农贸市场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生态农业产业化重视绿色物流发展,有利于解决有关的浪费与污染问题。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水资源环境管理

下一篇:环境民主原则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