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闹元宵,过完十五过完年!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8-03-02 |
本文专家:邵林,古代民俗文学科普作者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夜,其英文名字则叫Lantern Festival(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春节庆典的最后高潮。民间多有“过了十五就是过完年了”的说法。
节日起源
元宵节在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历史记载,汉明帝夜梦金人自西而来,醒来派人到西域求取佛法经文,在洛阳兴建寺庙,自此佛教传入我国。他还令人们在正月十五“烧灯”,用以庆贺佛教在中国的昌盛。
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候每年正月上辛——也就是正月第一个干支含有辛的一天,通常并不是正月十五——在甘泉宫祭祀太乙。仪式通宵达旦,于是演变为后人于正月十五夜游观灯。
习俗
闹花灯
闹花灯始于汉代,此后朝代多有遵循。花灯不止有民间自制,官府也常常参与。不同于除夕的阖家团聚,元夕放灯更加强调普天同庆,官府与民同乐。
唐代开元盛世时,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晚唐的张议潮记载元宵花灯盛况道:“灯笼火树,争燃九陌;舞席歌筵,大启千灯之夜”。
宋代词人辛弃疾则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吃元宵
元宵节正是吃元宵的时候,元宵于古代有圆子、浮圆子等名。颇有一些传说吃元宵始自春秋战国,并附会出各种传说故事,然而并不可靠。通常北方称为元宵,南方称为汤圆。做法和口感略有不同。
学者邓云乡说:“江南用糯米水粉包汤团,是把一小团湿糯米面放在手中,掐成酒杯形,然后放入馅子包起”,有的还是肉馅;而在北方地区,则是“打元宵”,“先把糖熬稀,加玫瑰、山楂、核桃仁、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和在一起,或团成龙眼大的小团,或切成小方块,冷却待用。
用大柳条笸箩,放上干糯米面,北京叫江米面,把糖块样的馅子倒入面中,一边洒水,一边滚,使糯米面在糖块身上滚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是件很吃力的工作,一次可滚百八十个。”煮出来后,元宵表面粗糙,而汤圆更光滑。
近年来有传言说袁世凯得势时候,因为元宵谐音“袁消”而强令民间将元宵更名为汤圆。其实汤圆这个名字在清代就有很多记录了,袁世凯出于避忌元宵之名抑或有之,但是更名一事则属妄谈。
打灯谜
打灯谜也叫猜灯谜。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于元宵节写在花灯上的谜语则被称作灯谜。元宵放灯的时候,人们将写有谜语的彩条系在花灯上,看到的人皆可参与猜谜,是古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猜灯谜与猜谜语一样,有很多种类别:字谜、儿童谜语、动物谜语、经典谜语、成语谜语等。最为常见的是字谜。一般谜面文字要求简介明了,通俗易懂。
如《三国演义》中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可以当作一个很好的谜语。千里草、十日卜是拆字,谜底是董、卓二字。
“情人节”
熟悉中国神话的朋友们都知道,每年七夕“鹊桥相会”的异地情侣牛郎织女早已成婚,且育有二子。相比之下,可能元宵节更适合称为古代的“情人节”。
封建时代对妇女束缚颇多,轻易不得外出,而元宵节时候不止政府取消宵禁,百姓得以夜间娱乐,妇女也能够出门赏灯。这就多了很多邂逅的机会。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便是一则描写正月十五男女幽会的诗词。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讲的则是诗人在灯市偶遇佳人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近两千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