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为有效保护周边的生活环境,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玉米秸秆还田政策。而这一措施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土壤的肥力,同时也为玉米产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玉米常见病虫害

  1.1  大小斑病玉米生长成熟期主要会受到大小斑病的影响,这种病症对玉米叶片的生长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一旦发生这种病症,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青灰色的斑点。如果在发病初期不及时进行控制的话,将会导致玉米叶片的枯死。

  1.2  黑穗病玉米雄穗和雌穗的生长主要受黑穗病的影响,一旦发生黑穗病,玉米会因为出现植株矮小的现象,而导致黑色素的堆积。这种病害的病原体一般都依附于土壤或者种子上越冬,并在来年成为侵染的源头。

  1.3  病毒病目前比较常见的玉米病源主要分为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而昆虫则是这两种病源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且一旦发生病变,会影响到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病症发生过程中的主要表现为玉米植株出现矮化或者节间缩小的现象,并对玉米的抽穗能力造成影响。

  1.4  玉米蚜虫玉米蚜虫主要是通过吸收玉米幼苗茎秆的汁液,使玉米出现叶片萎缩的现象并导致玉米的枯死,而这种病源一般主要集中出现在玉米生长的后期。玉米成熟之后也会因为受到蚜虫的侵害而出现叶片提前脱落的现象,一旦发病,不仅缩短了玉米成熟的时间,同时也会导致玉米出现植株生长不良的现象,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2  玉米病虫害常用防治方法

  2.1  生物学防治法对于害虫的防治,一般都会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但是此种方法对于人力及物力资源牵制了极大的精力,反而杀虫效率较低,同时在杀虫过程中对于植株还会有所损害。随着科技的不断增长,更为科学有效的手段在不断推广应用中。生物防治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科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以虫治虫,利用害虫的天敌对其进行防治,不用喷洒大量的农药,是一种绿色的防治害虫的方法。其原理就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观点,每种生物都是相生相克的,物种之间都是有竞争的,通过彼此之间的竞争,从而夺取生存空间或者一些营养物质,最终得以淘汰竞争者。玉米害虫有自己的天敌,有的通过直接捕食,有的就是对其虫卵进行捕食,最终有效地控制虫卵、抑制害虫。例如,玉米害虫中赤峰眼就是玉米螟害虫的一个天敌,它是将卵产在害虫的卵中,让自己的幼虫蚕食害虫的虫卵,进而杀死害虫,这种方法从根源上对害虫进行了有效的防治,同时具有较小的副作用,对玉米生长也不产生任何危害。人们采用以虫治虫要把握一个度,就是投放害虫天敌不要过多,以保持当地的生态平衡。此外,农业防治也是生物学的一种方式,以虫治虫通过杀灭害虫保护玉米,应选取一些具有抗病虫害较高的种子抵御病虫害的侵害。

  2.2  物理防治法经过研究发现,目前防治玉米病虫害效果相对较好且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方法就是物理防治法。针对玉米病虫害,可选择的物理防治法的种类相对较多,经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毒饵诱杀法、色膜色板诱杀法、灯光诱杀法等。所谓的灯光诱杀法,主要就是利用了虫害所具备的趋光性这一特点,通过在玉米地设置白炽灯等光源吸引玉米螟成虫,控制其实际的产卵量,从而达到防治其发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仅可以确保玉米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不会对人畜产生伤害,可操作性相对较强。而色膜色板诱杀法则主要是利用了病虫对特殊光谱的反应,将其与光色的生态规律相结合,完成对虫害的诱杀。再就是比较常用的有毒诱饵诱杀法,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则需要选择虫害较为喜欢的食物与药剂进行配合,在傍晚时放置饵料,害虫一旦食用就会中毒死亡。

  2.3  化学防治法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化学防治法,主要是向玉米喷洒一些对玉米和人畜无害的化学药剂,从而实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这种方法也是目前玉米种植过程中人们最为熟悉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各种新式的化学防治法也应运而生,像目前比较常见的仿生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等。这些方法不仅杀虫效果相当好,而且对玉米、人畜等也不会造成伤害。就仿生杀虫剂而言,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生物农药将害虫杀死,目前很多农药制剂都是利用这一原理生产制造出来的。而植物源杀虫剂则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生长的方式,实现消灭害虫的目的。影响玉米生长的病虫害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一旦发病,对玉米的正常生长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所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根据种植地域的气候特点,预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从而促进玉米产量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编辑:韩风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研究员 姚宏亮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