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的栽培技术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蓝莓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果实呈蓝色,近圆形,单果重0.5~2.5克,种子极小。它果肉细腻,甜酸适度,有香气,可鲜食,亦可加工成果酱、果汁、果酒等。蓝莓栽培最早始于美国,我国原始蓝莓品种几乎都是野生的,不适合栽培。20多年前我国开始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至今已引进20多个品种,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为推进我国蓝莓生产的发展,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选地。1. 土地选择。蓝莓栽培范围较广,根据当地气候应选择大棚温室栽培。土壤pH值应为4.0~5.5,最适范围为4.3~4.8。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应低于5%。另外,需保持土壤疏松,通气良好,湿润但不积水。2. 土地准备。棚地选好后,在定植前一年结合压绿肥深翻,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深翻熟化后整地。在定植前还要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土壤进行改良,以利蓝莓生长。3. 定植。温室内蓝莓春、秋栽植均可,以秋栽成活率高,春栽则宜早不宜晚。株行距,高丛蓝莓用1.2米×2米,矮丛蓝莓用(0.5~1)×1米。高丛和矮丛蓝莓白花结果率较高,但配置授粉树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置比例为1∶1或1∶2。

  土肥水管理。1. 土壤管理。蓝莓根系分布较浅,而且纤细,没有根毛,因此要求土壤疏松,通气良好。(1)清耕法。从早春至8月都可进行清耕,入秋后清耕对其越冬不利。高丛蓝莓在沙壤土上栽培常用清耕法。清耕深度以5~10厘米为宜,过深易伤害根系。 2)生草法。采用行间生草,而行内用除草剂。生草法与清耕法相比,同样有利于提高产量,并且具有保持土壤湿度、便于机械作业的优点。(3)土壤覆盖。土壤覆盖在蓝莓生产上应用广泛,它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和保持土壤湿度、降低土壤pH、控制杂草等多种作用。给矮丛蓝莓土壤覆盖5~10厘米锯末,在3年内产量可提高30%,单果重加50%。树叶、稻草及其他作物秸秆也可应用,但效果不如锯末。(4)除草。在蓝莓棚管理中,除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好了可使产量提高1倍以上。在蓝莓生产中,广泛应用化学除草剂,因为人工除草费用高,又易伤害根系,特别是矮丛蓝莓栽培,由于根状茎串生行走,几年后整个果园连成一片,根本无法人工除草。蓝莓园常用的除草剂有敌草隆、西玛津、氯苯氨灵、2,6二氯苯、草甘膦等。2. 施肥1)施肥种类。施氮磷钾复合肥比施单一肥料效果好;氮、磷、钾肥三者的比例以1∶1∶1为宜;以施硫酸铵等铵态氮肥为佳,不宜施硝态氮肥;蓝莓对氯敏感,不要选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肥料。(2)施肥方法和时期。高丛蓝莓可用沟施法,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矮丛蓝莓成园后连成一片,以撒施为主。施肥可在早春萌芽前进行,也可在浆果转熟期再施一次。(3)施肥量。过量施肥极易使蓝莓树体受到伤害,甚至整株死亡。因此,施肥量的确定要非常慎重,必须根据土壤肥力及树体营养状况而定。3. 灌水。蓝莓根系分布浅,喜湿润,及时灌水十分必要。蓝莓灌水需要注意水源和水质,深井水一般pH偏高,且钠和钙含量高,长期使用会影响蓝莓的生长和产量,可在灌水时用硫酸将土壤pH值调至4.5~5.5再灌。

  修剪技术。1. 高丛蓝莓的修剪(1)幼树期修剪。此期以去花芽为主,目的是扩大树冠,增加枝量,促进根系发育。定植后第二、第三年春疏除弱小枝条,第三、第四年仍以扩大树冠为主,但可适量结果。一般第三年株产应控制在1千克以下,以壮枝结果为主。(2)成龄树修剪。此时修剪主要是控制树高,改善光照条件,以疏枝为主,疏除过密枝、细弱枝、病虫枝以及根蘖。根势较开张品种疏枝时去弱留强,直立品种去中心干,开天窗,留中等枝。大枝最佳结果树龄为5~6年,超过要及时回缩更新。弱小枝抹除花芽,使其转壮。成年树花量大,要剪去一部分花芽,一般每个壮枝留2~3个花芽。(3)老树更新。定植25年左右,树体地上部分已衰老,需要全树更新,即紧贴地面将地上部分全部锯除,由基部重新萌发新枝。2. 矮丛蓝莓的修剪(1)火剪。火剪即在休眠期将地上部分全部烧掉,使其重新萌发新枝,当年形成花芽,第二年开花结果。以后每两年火剪一次,始终维持壮枝结果。(2)平茬修剪。于早春萌芽前,从植株基部将地上部分平茬全部锯掉,锯下的枝条保留在果园内,可起到土壤覆盖和提高有机质的作用。蓝莓的采收。矮丛蓝莓果实成熟期比较一致,且早成熟的果实也不易脱落,可待果实全部成熟后一并采收。果实采收后,清除枯枝、落叶、石块等杂物,装入容器。高丛蓝莓果实成熟期不一致,一般采收需要持续20~30天,通常每星期采一次。果实鲜食时要人工采摘,用于加工可用机械采收。编辑:陈昀 审核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王玉庆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