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科学进步与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普中国网 2018-09-18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
伴随科学的不断进步,作为科学家的群体——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过去相比发生哪些改变?面临哪些挑战?在9月17日举办的中国科技峰会——科普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指出,科学共同体应积极向公众普及最新科学进展以及科学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为公众解疑释惑,从而赢得社会与公众的信任。
以下是周忠和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同事、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应邀参加这样一个高端论坛。
抱歉,今天没有准备PPT,因为我实在没有很漂亮的图片给大家欣赏。刚才听了中村修二先生的报告,我感觉到欣慰一点,因为这个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污染也给我们的眼睛等带来很多不利。我没有PPT,大家可以闭着眼睛听,睡着也没关系。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科学进步与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我这个人爱琢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希望我不成熟的思考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20世纪以来,大家都知道科学的发展已经极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组织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在我看来是比过去更加紧密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是在不断的增加,科学家要发挥社会责任,我认为可能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家个人;二是,通过他所在的科学家群体,这个群体就是科学共同体。
进入当今很多人在说的“大科学时代”,我认为科学家个人的作用或者社会责任较之过去或许相对有所减少。但是科学共同体所能发挥的作用应当是日益增加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今天我不专门讨论科学家作为个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有哪些,而是着重讲一讲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伴随科学的不断进步,作为科学家的群体,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过去相比可能会发生哪些改变?面临哪些挑战?
接下来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科学进步与科学共同体的诞生。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其实在我理解,科学共同体很简单是由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当然从早晨的报告听到有些是科学家。科学共同体理解可以很大,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科学界,它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跨越不同的学科领域,也可以很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交叉领域,甚至一个科研机构。刚才有同学说甚至是研究课题组,我们认为都可以被理解成不同大小的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概念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和现在科学及其分子学科的诞生是紧密相连的。在欧洲出现了一些更加古老的科学组织,像伦敦的皇家学会代表了科学共同体的前身,但是科学的进步、科学研究机构的诞生、科学研究的职业化等等,这些因素都催生了科学共同体的发展。如今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各种学会或者学院,如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中国的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等等都不代表个别的科学家或者代表某一个部门的利益,因此往往能够汇聚这个国家或者更广泛范围里面科学家群体的意见,从而引导影响公众及政府的有关决策。由于科学家自身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独特的预判能力,使得在学界和公众中往往有比较高的威信。伴随科学进步和科学共同体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管怎么改变,我觉得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有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特定的规范和气质。
比如说,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对科学规律的遵循,对科学的研究规范,客观公平公正的同行评语原则等等,对它的坚守,还有对大自然不懈地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我认为这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特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科学共同体应当承担着哪些社会责任。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下面我只想讲几点我个人认为可能比较重要的。
一、科学教育与国民科学素质提高的作用。也就是这次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主题,科学教育一直是科学共同体应当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科学兴趣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和传播、知识的普及都是科学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中国科协作为中国最大的科学共同体,这次组织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就是科学共同体发挥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之一。截止2018年,中国具有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达到了8.47%,是2005年的4倍,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中国的科学共同体在这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比较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政府近些年来十分重视科学普及,重视国民科学素质提高的工作。但要实现更宏伟的目标,我认为显然不是科学共同体独立就能完成的使命,还需要与政府各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二、对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这点大家都能理解,包括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尽管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有的人说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大多数的情况下,科学家隶属于特定国家的科学共同体,而且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研究经费大部分来自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纳税人资助。因此可以说,科学共同体很多情况下自然应当承担起用科学推动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这样的贡献有时候可能是立竿见影,而且显而易见的,很多情况下科学共同体的贡献并不仅如此。比如说,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学术的咨询建议等。
三、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科学共同体因为拥有其他社会群体无法具备的、对科学技术发展前景以及可能产生社会影响的预见性和判断力,因此,他有责任将科技的发展及时、全面的告知决策者和公众。过去200多年来工业革命历程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不利结果,如今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更加复杂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共同体应当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提出更有远见的判断,为国家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四、沟通科学和社会的桥梁作用。科学共同体应当努力保持与公众决策者、企业,甚至包括出版界等紧密联系。近几年来,科学共同体与出版集团的矛盾不断显现,首先像SCI等代表的评价指标的滥用引起了许多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不满。科学共同体不断呼吁的论文及时开放获取的政策又迟迟得不到响应。最近,欧洲11个国家的科研资助机构联合发表声明,要求到2020年其资助的每篇论文一经发表就要获得及时的开放获取。这是国际科学共同体为了科学的发展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举措。
借此,我也想呼吁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科研资助机构不应该置身事外,而应当积极响应,共同推动这项促进全球科学发展的努力。
五、倡导并践行负责任的科学行为。刚才报告里面谈论到伦理的问题,回顾历史,科学的进步从来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需求。科学既能带来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不恰当的科研行为和技术应用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科学伦理一直是科学共同体以及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例如基因编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神经调控技术的高速发展等都引发了世界各地的高度关注和伦理问题。有不少科学家开始呼吁,要用正确的道德和伦理准则来控制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应用,抵制与伦理规范相悖的科学研究活动。
今年年初我与上海的蒲慕明先生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社论,呼吁伦理建设应当保持与科学进步的齐头并进。因为我们认为,很多情况下,科学伦理的建设是落后于科学进步的。曾经有不少人质疑中国的科学研究到底有没有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伦理和道德标准,我们认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比较复杂。一方面中国政府的许多机构都有很严格的规定,也制定了详细的规章指导方针。然而另一方面,对规章条例的执行却不够严格。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除了要认真严格执法之外,还应加大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伦理和道德教育,此外我们也呼吁,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科学共同体,应当与社会一道,克服历史文化差异对各国形成国际伦理共识和规范的影响,积极开展有关科学伦理标准的讨论和研究。我觉得这在国际范围里面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我想讲的第三个方面,科学进步对科学共同体带来的哪些新的挑战。
科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科学已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管你是否情愿,我觉得科学和科学家如今已经受到比过去更多的社会关注,社会也对科学家参与公众决策管理以及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有了更多的诉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科学家都积极地投身到很繁琐的各种社会事务中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科学共同体不能置身事外,应当更加主动地回应社会需求,积极普及最新的科学进展与应用知识,以及未来科学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为公众解疑释惑,从而赢得社会与公众的信任。当今科学共同体所面临的挑战众多,我列举了几方面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互联网的时代到来标志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节奏加快,同时也对科学共同体的某些运行法规则产生了影响。正面的影响可以列举很多,我不想多举,比如说现在的学术交流和电子出版都得到了极大地便利,这显然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好处。但不利的影响也同样很多,比如说发表论文的压力,特别是青年学者更加功利而数字化的学术评价,使得科学研究的功利性和世俗性不断的增强,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很多国家对功利性的要求和压力越来越多。对科学家个人的挑战可能来自于社会,有时候这种压力还来自于科学共同体的内部。
第二,当今科学快速发展的一个特点是,新的前沿发现和领域在不断涌现,并孕育了若干新技术和产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学科分支。跟过去相比现在已经很难列举说一个或者几个科学家,他们能够宣称代表科学界,能够熟悉整个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或许也可以这么说,个别或少数科学家能够作为科学的权威或者科学代言人的时代,应当已经可以宣布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共同体在社会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必然就更加重要了。
第三,伴随信息技术的科学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大大告别了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时代,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对很多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离开了手机就会变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然而,现在前沿科学的进步让很多公众,包括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科学家有时候也感到非常陌生,而个别或少数权威科学家在社会上的发声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在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反,互联网时代造就了许多新的社会公知和偶像,他们的科学素质有的很高,有的不见得很高,但是他们对科学以及和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言论往往会在网络和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关注和影响。科学共同体如何赢得更多的科学话语权?不能不说这是全新的挑战。
第四,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一般的行政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甚至科学即将来临的变革,不太有很强的敏锐度,对它做出很强判断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发展要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有利支持,非常需要科学共同体发出明确、准确而且响亮的声音。科学要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样离不开科学共同体与决策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有时候甚至要更直接的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以上罗列的几点特征或许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然而如今伴随科学的快速进步,世界各地范围内科学共同体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应当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转基因技术应用在欧盟、中国等地遇到的阻碍,还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社会的担忧或者是科研出版评价与科学家以及科学共同体之间的矛盾等等。在这些挑战面前,科学家作为个人能够发挥的作用往往十分有限。这个时候科学共同体就应当主动承担起不可推卸地责任。
这是我讲的第三方面的问题。
四、科学进步与科学共同体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科学进步一直对科学共同体自身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我想还是以中国为例。我们中国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等不少国字号的科学共同体。中国科协以及下属的二百多个全国性学会,对中国过去十几年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确实做出了巨大努力。我本人也很荣幸的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理事长,也是科协下属的全国性协会之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受到科研管理过度“行政化”的困扰,我个人感觉这些协会发挥的空间在未来还可以大幅提升,目前存在着行政化和官僚化的问题还应当尽快解决,才能最有效地发挥科学共同体在新时代应发挥的更多的社会责任。
刚才我强调了对科学共同体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科学家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以及在共同体之外所能发挥的作用。当今科学的组织形式以及在社会中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但有一点不变的主题,就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真。好奇心驱动、研究者主导的科学研究永远都是创新思想的源泉。科学共同体也不能包打天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最具原创的科学思想,刚开始往往不能一下子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同。我们下午听到的报告里面就听到一个,刚开始提出来的量子理论就得不到同行的支持。科学共同体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能够充分尊重不同领域,不同个体科学家多样性的兴趣和追求。正如我们如今十分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样,我觉得科学共同体也应当努力维护共同体成员及成员思想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存在我认为是科学共同体良好生态建设的保障。
在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和构成也面临着新的改变与挑战。新成立的协会正在不断替代一些传统的科学组织,并且获得了可能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不能顺应新的时代发展,旧的或者传统意义上以学科为主要划分依据的一些科学共同体被新的科学共同体所超越甚至取代都不是不可能的。以中国为例,比如说我觉得像知识分子这样为代表的一些微信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媒体平台,事实上也正在成为一个活跃的科学共同体。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出科学的声音,有时候比我们其他科学共同体发出的声音可能还要响一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生活在同一蓝色星球上的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研究本来就是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共同体不仅属于特定的国家和社会,也同样是全球化和国际化最坚定的支持者,各国的科学共同体应当积极提倡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努力减少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对科学进步的影响。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学术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人才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打破人为设置的藩篱。
总之,伴随科学的进步,我认为科学和社会的交织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更加紧密。科学共同体将承担更多历史的责任,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和公众的诉求,旗帜鲜明地维护科学精神,自觉履行负责任的科学行为。只有这样科学的进步才能更加具有持续性和活力,并将真正做到更好地造福人类,并惠及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谢谢!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