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杨振宁为何在国内迅速成名:当时他还是中国籍凤凰网 2017-02-21 作者:黄庆桥 |
核心提示: 李、杨为何当时在国内大受关注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本身属于国际上热门的重大科学发现;另一方面,李、杨二人中国国籍的身份则更为重要,国内报刊上的文章几乎都采用“我国留美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一表述。第三,“向科学进军”的国内大环境也是促成李、杨及其科学理论在中国广为传播的重要原因。
李政道(左)与杨振宁(右) 资料图
1956年10月,两位年轻的中国籍留美学者李政道(30岁)、杨振宁(34岁)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这一理论工作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当今中国,李、杨二人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自然与他们的诺贝尔奖得主身份密切相关。不过,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其实,在李、杨获诺贝尔奖之前,他们已在国内大名鼎鼎。
少年得志的李政道、杨振宁
1956年之前,在物理学界,宇称守恒定律被奉为圭臬。因此,1956年10月李、杨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一经发表,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很快得到物理实验的验证,他们二人也因此幸运地于该理论发表一周年之时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奖速度之快,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李、杨的工作极具创造性、颠覆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一经发表,便很快传入中国大陆,李政道和杨振宁也由此进入新中国科学界的视野。
其实,在1956年10月论文发表之前,这篇论文就已经以预印本的形式在一部分物理学家中流传,而且传入中国。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回忆:“1956年国庆前夕,张文裕教授、王承书教授、郭永怀教授、李佩教授乘海船由香港归来。我奉命到深圳的罗湖桥头欢迎他们四位回国服务。由于我的兴趣在粒子物理,而张文裕、王承书和李政道、杨振宁都是往来十分密切的朋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向我介绍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所做的经典工作。而且,他们给了我一份由他们两位带回来的预印本《关于弱相互作用里的宇称是否守恒的问题》……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粒子理论工作者纷纷钻研起这一‘唯一’的预印本。”
从何祚庥的回忆看,1956年10月1日前后,李、杨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就已经在国内物理学界传播开了,李、杨这两位年轻的科学家自然也受到了国内科学界的关注。此外,就在当年,李政道荣任哥伦比亚大学全职正教授,杨振宁也于1955年荣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这在美国学术界也是极为少见的,更何况二人当时还都是中国国籍!如此优秀的青年人才,自然会受到新中国的关注。
新中国科学界给予高度关注
1957年1月,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等通过实验证实了李、杨提出的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消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月18日,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分别向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发去了贺电:“我们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对你最近在物理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的物理学家们为你们的成就感到巨大的赞佩和骄傲,并祝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是新中国官方学术组织首次给李、杨发去贺电,从中国物理学会的反应速度之快和电文内容可以窥见,新中国科学界对李、杨的科学成就是非常重视的,同时对国际科学动态也有敏锐的把握,当然,这可能与李、杨二人此时的身份——中国籍旅美科学家——直接相关。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