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探到裸露可燃冰

科技日报 2017-09-25 作者:陈瑜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22日发布消息称,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这一成果形成的研究论文日前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学》上在线发表。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课题负责人张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探针,科考团队在我国南海约1100米的深海海底探测到两个站点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经拉曼光谱探针现场探测,证实其为标准的I型水合物。这也是国际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谱数据证实这一科学结论。

  2014年—2017年,“科学”号在该区域连续开展了4个航次的集中调查。

  张鑫告诉记者,2014年—2015年,利用长基线水下定位技术和深海超高清视频技术,科研人员在南海圈定了裸露在海底的疑似可燃冰精确水下位置,但苦于没有相关的原位探测技术,无法验证此猜想。2015年—2016年,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可以直接插入高温热液喷口(450℃)进行原位探测的系列化拉曼光谱探针,成为本次发现的主要高技术手段。

  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大陆永久冻土中,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可燃冰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因此极难存在。

  张鑫认为,该冷泉区域将是研究可燃冰形成、分解、成藏以及和海洋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极佳天然试验场,也不排除有潜在的可燃冰资源。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