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鹏:志存高远 鹏程万里上海交通大学 2017-12-27 |
12月19日,交通大学1946届电机系校友童志鹏与世长辞,享年93岁。
童志鹏,浙江慈溪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作为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开拓者之一,童志鹏院士为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稳定和培育科研队伍作出重要贡献。他主持多种通信电台、接力机和机载雷达的研制以及新一代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数据交换网等研究工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得国家多种奖励。20世纪80年代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是我国与国际联网最成功、最早的系统之一。曾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出版《未来军事电子》《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专著。
“童”心未泯,满腔热血望报国
1924年8月12日,童志鹏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童家村。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英才辈出,养育过众多文人学者。在这里他度过了童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1937年下半年,日军入侵上海,战事很快波及浙江各地,童志鹏随全家迁居上海,开始了动荡年代的中学生活。194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从此将这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电机电信事业。
1947年童志鹏接到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电子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中国留美学生的一员。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充分利用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知识与技术,为迎接新中国的建设作充足的准备。
1948年,童志鹏(左一)在美国与朋友们在一起
童志鹏在美国的三年时间,几乎时时刻刻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他刚一入校,便加入了中国留学生和旅美学者的两大组织:一个是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另一个为“美中科协”,即日后著名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他曾在留美科协成立大会上感慨万分地说道:“我们都是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亲眼目睹着侵略者对我们的亲人、朋友所做的一切罪行。虽然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复仇,但我们一定要用双手、用科学建设新的中国,再也不允许任何人侵略她,再也不允许任何人欺凌我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电波载着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向大洋彼岸时,全体留美学生振臂高呼,喜极而泣。童志鹏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地将书本高高抛起,与身边的同学们欢欣拥抱,彼此庆祝。
“祖国的解放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兴奋,我们骄傲自己是四万万被解放人民的一分子,更觉得自己负有前所未有的沉重责任,这是对每一寸被解放土地所担负的责任。我觉得单纯学些技术还是不行的,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工作态度,还要尽快参与实践工作。”童志鹏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祖国目前的状况,急切希望自己能为新中国做些什么。
1950年7月,童志鹏拿到了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他婉拒了高薪的留美工作机会,归心似箭,恨不能即刻飞回祖国。他亲眼目睹着美国当局对身边同学回国之旅的各种阻挠,也隐隐预感到对他们的离岸禁令可能就要颁布了,心中焦躁异常,如何回国成为了童志鹏日夜思虑的头等大事。
为方便离境,童志鹏几乎将自己在美期间的全部家当留在了美国,只随身携带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书籍和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在旧金山登上了驶往香港的船只——克利夫兰总统号。
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游轮缓缓驶离港口,童志鹏望着身后逐渐淡去的繁华码头,心中没有丝毫的失落与不舍,而是装满了喜悦与期盼。尽管深知迎接他的将是暂时的贫苦与艰辛,但那科学救国的理想却在心中蓬勃而发。
志存高远,峥嵘岁月献赤诚
1950年9月,童志鹏作为电信局的技术专家,前往天津电信局电工二局任工程师,正式踏上了参与创建中国电子工业的征程。10月,朝鲜战争的战火燃烧到中朝边境。童志鹏临危受命,为抗美援朝前线研制军用无线电台。
当时,新中国的电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我国志愿军使用的步谈机大多是从敌军手里缴获而来的老旧装备,极不符合作战需要。
童志鹏深感责任重大,迅速投入一线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试制,反复修改,克服工厂设备简陋、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缺乏等种种困难,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功研制出第一台中国自主品牌的军用步谈机——702型步谈机。童志鹏对当时的情景依然难以忘怀:“当时一下子就生产了八千多部,从工厂直接运到战场,在部队上很受欢迎,可见这个步谈机来得多么及时。”
为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电子工业,加强军用电子装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1955年,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往成都。童志鹏作为技术骨干也调派前往任副总工程师,后升任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
为落实国防科技发展规划的任务,中央将研究所统一归属部队,童志鹏也第一次穿上了军装。回忆当年这段经历,童志鹏满心眷恋地说:“那是我最愉快的一段人生时光。部队非常重视科技人员,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科研环境。科研人员的建议有人听,科研上有任何需求,上级领导保证满足。聂荣臻元帅曾两次来视察十所,每次都亲自听取汇报,仔细询问科研上有什么难处,需要购置什么仪器设备。大家工作很有干劲,情绪高涨,每天晚上加班加点地干工作,也没有加班费,夜宵也仅是馒头配咸菜,那大家也都非常知足,毫无怨言。”
童志鹏率先研制的是新一代微波接力机和超短波接力机,所采用的体制、元器件、技术全部自行研制设计。由于需要适应我国复杂多变的环境、气象条件,加上原有技术资料较少,新一代接力机的研制几乎是从零开始,因而生产研制任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技术挑战和难以预计的问题。他常告诫身边的青年技术人员,“困难肯定是有的,这是常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找到问题解决就好,有的时候其实是现象复杂,但原因往往简单,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
为满足国家对无线电通信方面的需求,从1957年到1965年,童志鹏主持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鹏程万里,老骥伏枥谱新篇
1984年,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发展,我国电子工业加速进行改革的试验与探索。在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的直接关怀下,电子科学研究院(简称电科院)应运而生,重点从事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和重点工程总体研发。
20世纪80年代,童志鹏(左二)参观新研制出的电子设备
为加快电科院的发展,发挥电科院在国家电子科研体系中的领导作用,1987年,童志鹏受命出任电科院院长。
上任伊始,童志鹏以他超前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国内改革开放发展趋势的把握,对电科院的定位发展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他认为,用好电科院这块牌子,在“集成”上做文章,把电科院初步定位在军事电子科研微观管理层面,这样既符合国家军工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又为电科院在现实中“求生存”奠定可靠的基础,也为将来的“求发展”获取广阔的空间。
为此,他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网最早、最成功的系统之一;他在国内率先使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一词,并不断推进该项目预研、顶层设计以及各分系统立项,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
20世纪90年代,童志鹏全家福(前排为他和夫人,后排是儿子和女儿)
1997年,73岁的童志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身退之时,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征程、新起点。回顾童志鹏的学术成长经历,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而他作为其中重要的领军人、引跑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5周年庆典举行,童志鹏获颁“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2015年,北京校友会新春联谊会,童志鹏与姜斯宪书记交谈
多年来,童志鹏始终关心关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发展,于1985年-1996年兼任电子信息学院(1985年成立时叫电子电工学院,1989年更名为电子信息学院)院长,1997年12月被聘任为电子信息学院名誉院长。此外,他经常参加北京地区校友座谈会,与母校领导和校友畅谈母校近况,建言献策,助力母校。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5周年庆典举行,童志鹏返校为母校送去祝福,并获颁“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成荫”,这是童志鹏在庆祝90岁寿辰时题写的诗句,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激励,更十分准确地描述了他晚年生活状态。如今,斯人已逝,风骨犹存,童志鹏深沉无私的家国情怀、毕生不倦的学术精神将隽永、臻远。
资料来源:科学网《童志鹏:志存高远 鹏程万里》,郭乃晨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