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山:一辈子只干了研究火炸药一件事

中国网 2018-01-08 作者:郭泽涵

  “很多人认为研究火炸药太基础、枯燥,甚至一辈子出不了名。但我选择热爱的专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我很骄傲,不后悔。”王泽山说。

  王泽山,1935年出生于吉林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专家。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火炸药的研究不后悔”,正是当年的这一决定,至今,王泽山院士整整坚持了64年。

  

  王泽山院士生活照。图片由南京理工大学提供

  “不起眼”领域里的“三冠王”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我从一毕业,就留校搞研究,这是使命,也是强国的责任。”王泽山院士说。

  这位年龄“80+”院士共出版专著14部,有20多项发明专利。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曾先后成为三项国家科技一等奖的获得者,是名副其实的“三冠王”。

  王泽山对中国网记者讲述,“我很小的时候,东北被日军占领,全部沦陷,日军教我们说日语。回到家我父亲跟我说,你是中国人。那时起,我就有了要报国强国的信念。”

  火药虽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在世界近代几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火炸药技术却一直落后。而火炸药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能源。依靠火炸药火力打击的武器,在武器中占据主要地位。

  “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战争,愿世界充满和平,但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

  和平年代,虽然硝烟渐远,但那些储备超期的火炸药仍存重大危害。国外常用的露天焚烧、海洋倾泻、深井注入等销毁方法,不仅浪费,还造成环境污染和爆炸事故,因而受到国际法的禁止。

  80年代后期,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将退役和废弃含能材料分别转化为爆破、驱动药剂、化工原料等,为消除废弃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术条件。

  在其6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在“退役含能材料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发射能源燃烧的补偿理论、提高发射能源的输出功、实现“远射程”、“低过载”的发射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泽山院士在办公室工作。图片由南京理工大学提供

  “创新就是不去重复别人的老路”

  “凡是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能一味地跟踪国外的研究、简单地仿制研究,一定要有超越意识,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成果。”王泽山说。

  王泽山坦言,自己不喜欢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喜欢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闯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来。

  “我不给我的大脑留空隙,吃饭、走路的时候都在思考,一定有解决的办法。”王泽山说。

  王泽山表示,仅仅关注学科发展的重点和热点还不够,还应具备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人人有责,这一理念始终支撑着我。”

  王泽山院士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把研究火炸药看做“一辈子的事”。有同事评价称,他不忘初心,匠心不改,一直坚持“科技研发为了人民”、“科技成果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带队参加全国首届科技成果交易会,当了解到老区和边远地区亟需技术但资金缺乏的情况后,将全部参展科技成果无偿转让给延安地区。

  此外,王泽山还先后与多个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联合企业进行实体性研究,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的长期合作中,王泽山始终坚持做到“多予少取”,最大限度地促进科技成果的工业化生产,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5月12日,王泽山院士接受中央媒体的集中采访。图片由南京理工大学提供

  做执灯者 照亮别人前行之路

  有同事评价,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王泽山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

  王泽山注重将科研成果反哺人才培养,及时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融入教材、形成专著。该同事还评价,他注重提携火炸药行业的晚辈后生,甘愿为青年才俊引路搭梯,受到了业界广泛好评。

  王泽山院士目前已累计出版教材、专著14部,成为我国火炸药领域的主体著作。他主持的“面向21世纪的火药装药系列教材建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截至目前,他已培养出博士生90余名,其中绝大部分扎根于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武器装备研制一线,有的已经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

  “只要能给别人光明,我愿做那执灯的人。”王泽山说。

  王泽山秘书廖昕透露,尽管王泽山院士平时为人随和,但在工作安排上,尤其是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却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每天安排的事情,当天必须按时按量完成,决不允许过夜。如果谁工作上拖沓甚至是马虎,都会遭到他严厉的批评。”

  “自己这一辈子,除了能做火炸药研究这一件事,别的都不擅长。我的生活已经跟科研分不开了。一旦离开,就会感觉自己好像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王泽山说。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