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5204108_zYvh5.thumb.jpg

以云讽人 云何辜

科技日报 2016-11-05 作者:林之光

  ■科林碎玉

  云形多变,古诗常以云来讽刺人心的多变。最熟悉的可能是杜甫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实际上这就是一首讽刺诗。因为诗的第三四句说,“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万事无不有”讽刺的这事是,一个姓柳的女子,嫌丈夫贫穷,居然抛弃了熟读诗书、受人尊敬的丈夫。

  类似“白云苍狗”的古诗还有宋代王禹偁《春居杂兴》中的“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是王禹偁因仗义执言被贬商州时所写。其中“禽兽”更是直指进谗诬陷的小人。因为诗的后两句是,“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即,谁说自然之物便一定没有问题,云也可一样“翻云覆雨”如小人心!

  说几首以云为标题的讽刺诗。

  第一首,唐代来鹄的《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云形多变,所以会“千形万象”。第二句形容云多,映在水面上、藏在山区里,重山叠嶂像大山一般。“空”应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云不是实体,二是说这种云不能下雨解旱,以呼应后两句。

  后两句是全诗重点:在这干旱的日子里,人们多么希望它下点雨啊,可是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诗人用这种云讽刺古代统治者或官员,只管自己享受不顾人民死活。

  第二首的标题也叫《云》,作者郭震。全诗是,“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意思是,作者倚杖看天空云聚云散,往往来来,遮星蔽月。作者问道,云啊,难道你不知道自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飘浮无根之物吗?为什么还要如此地蔽月遮星、作恶万端呢?

  郭震生活在唐代武则天时期,诗中用云形容的是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起用下层官吏和告密者,专门审讯和处理“被告密者”官员,使许多官员蒙冤受屈。

  第三首是施肩吾的《讽山云》,“闲云生叶不生根,常被重重蔽石门。赖有风帘能扫荡,满山晴日照乾坤”。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即闲云遮蔽石门,幸有大风吹散,重见朗日。

  还有一首崔涂的《云》,也是借云说事讽人的。全诗是,“得路直为霖济物,不然闲共鹤忘机。无端却向阳台畔,长送襄王暮雨归”。意思是规劝那些心存机巧,趋炎附势,讨好权贵的人:云啊,你要么走正路,去下雨解除那些禾苗的旱;要么就丢掉机巧之心,像闲云野鹤一样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何苦要去讨好楚襄王,夜夜送巫山神女去与他幽会呢?

  在以上几首古诗中,用来讽人的云的特点,从气象学说,其中一些是对云的误解,或者说在科学上是不成立的。

  例一,来鹄的《云》中的“云不雨,作奇峰”问题。其实这是怨不得云的。原来,夏季午后大山般的积云的形成原因,是地面被阳光加热后烤热了贴地面层的大气,高温空气密度小,形成上升气流。气流上升时因膨胀而气温会下降,湿度会升高。当上升气流中相对湿度升到100%时,气流中立刻就会出现云。但尽管大山般的淡积云和浓积云体积庞大,可一般就是不下雨的。只有当发展到云顶上长“毛”,即云上部有冰晶的积雨云阶段的时候才会出现雷阵雨。所以,一般积云不下雨原因不在它自己,反而是因为地面(包括受旱禾苗)给(热)力不足,上升气流不够强和持久造成的。

  例二,郭震和施肩吾诗中的云是“无根物”问题。其实,云也有根。因为制造云的上升气流不是从云底,而是从地面(热源)就开始的,只不过云底以下的上升气流段内相对湿度没有升到100%而已。所以,没有了下面这段“根”,也就没有了上面那块云,只不过云的根看不见罢了。还有,我们经常见到的另一类锋面云系和地形性云系,它也是有根的。只不过气流是沿锋面和坡面上升所形成,因此这个根是斜着向上的罢了。

  至于崔涂的“无端却向阳台畔,长送襄王暮雨归”的“云”。如果真有,那一定是气象学中山区里规律性的地形性云雨,是由于上述气流沿坡上升时造成的。地形性云雨几乎日日如此,所以才可能“长送”。

  (除署名作品外,本版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