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安全问题治理:严字当头 重典治乱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7-02-28

  食品药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是否严丝合缝?在2月27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长毕井泉给出了八个字:严字当头、重典治乱。对于食品药品安全,他想让大家既有信心,但也正视差距和问题。

  食品:有信心,找差距

  我们的食品安全状况到底在变好还是变坏?公众的感受不一。毕井泉的回答是:“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既要有信心,也要看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信心从何而来?毕井泉介绍,从市场抽检的结果来看,我们的食品安全是有保证的。2016年,食药监管总局组织抽检了25.7万批次食品的样品,合格率96.8%,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对1300余家大型生产和经营企业抽样检验,合格率分别为99%和98.1%,近几年没有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食品安全事件。

  信心的另一个保障是监管体制的日趋严密和完善。2016年,我国新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530项,涉及食品安全指标近2万项,新增农药残留的限量指标490项。同时,发布了不少新的法规,如针对网络订餐问题出台《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没有实体店的不能在网上销售餐饮产品。

  “但同时还要看到,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毕井泉说,比如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造成食品中重金属超标等,制假、掺假、售假违法案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在食品安全的标准、监管、处罚、问责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差距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是对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必须零容忍。”毕井泉表示。

  药品:从有无,到好坏

  食品安全要找差距,性命攸关的药品安全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近年来,关于因我国药品质量和疗效不行而跨境网购国外药品的争议时有发生。中国的药品到底怎么了?

  “对我国药品的质量要历史地看、发展地看,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待十几年前、几十年前批准上市的药品,我们会感到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很正常。”毕井泉解释,这种“正常”,是因为过去的缺医少药,当时要解决的是药品“有无”问题。但在今天,我们不应该再视之为“正常”,药品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有无”变成了“好坏”。

  如何解决药品好坏问题?一是加强创新药的研发;二是开展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

  毕井泉强调,创新药要“新”,改良型新药要“优”,一定要在临床上比别人的药更有优势。仿制药要“同”,在质量和疗效上要能够跟原研药一致,即在活性成分、剂型、剂量、规格、用药方式都要相同,在临床上治疗的效果要相同,能够相互替代。

  “这个改革就是要使我们的制药企业、制药行业能够走上创新型发展的轨道。”毕井泉说,目前,药品企业对参与一致性评价的热情很高,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办公室已经接到参比制剂备案申请4000多件,备案品种700多个。

  共治:有担当,要客观

  食品药品安全的治理,还需要公众参与。

  当天的发布会上提到了“塑料制紫菜”“纸馅儿包子”等食品谣言。“你们说,你吃了第一口发现是塑料,还会吃第二口吗?”毕井泉认为这些谣言太荒谬,但让大家看到了食品药品信息传播的不足。

  “对这种造谣者,《食品安全法》里面是有明确规定,要给予治安拘留的处罚,要严厉打击,这是造谣惑众。”他强调。

  食药安全需要社会共治,任何一方都要有担当。毕井泉说,要鼓励受到谣言损害的利益相关者提出索赔,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食品安全法》,媒体造谣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这从另一方面凸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要监督这些不实的传言,同时也要揭露食品药品的制假售假行为。

  去年暴露的山东疫苗案和上海乳粉案,媒体的监督功不可没。但一些媒体在进行揭露性和批评性报道的同时,未做到客观、准确。毕井泉说,其实山东疫苗案是非法经营,是经济犯罪,但一些媒体以“毒疫苗”“假疫苗”等字眼做报道;上海乳粉案是企业用低价奶粉装到精装高价奶罐中赚取差价,却被一些媒体以“假奶粉”“毒奶粉”为名大肆报道。

  “有关报道一定要客观、公正、平实,不要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起标题,动辄使用‘毒食品’‘致癌’等字眼。”毕井泉坦言,科学准确地传播食品药品信息也是实现食品药品安全共治的一部分。

  陈海波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网-《光明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