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冬: 防好六种“老年冬季病”广州日报 2016-12-12 |
老年人要警惕冬季“夜间低血糖”。@视觉中国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楼慧玲
文/广州日报记者黎蘅、李津 通讯员魏星、黄月星
78岁的周老伯起夜被卫生间门口的踩脚垫绊倒,摔成髋骨骨折,躺在病床上至今起不来;83岁的陈奶奶早练不慎着凉感冒,引发肺部感染导致心衰,在重症监护室里折腾了近半个月……每年冬季,广州市各大医院都会进入老年病号就诊的高峰期,心血管科、呼吸科等更是一床难求。“天气寒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老年人的血压容易波动,肢体僵硬摔倒风险骤增,再加上气温变化大,抵抗力低的老年人容易感冒着凉,从而诱发各种严重的疾病。冬季对老年人来说真是一道‘槛’。”
老年人如何规避冬季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风险?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安然过冬?记者采访了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楼慧玲。
1
预防呼吸道感染
加强重点部位保暖,及时增减衣物
要问冬季里医院哪个科最热闹?呼吸科无出其右,而且科里住着的大多数是都是老年人。“冬季由普通的感冒发烧引发严重的呼吸系统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再常见不过,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不注意保暖而引起的。”楼慧玲谈道:“老年人肺部的抗寒能力差,容易感冒咳嗽,保暖尤为重要,但也不要穿太多而捂出汗,一旦吹风就容易着凉。加上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较差,在意识到‘该增减衣服’时已经有点晚了,因此家属应该多加提醒。”
楼慧玲建议,老年人冬季首先应加强重点部位的保暖,比如头部、颈部、胸和背部,出门时记得戴帽子围巾,加穿一件背心或马甲,避免吹冷风。同时老年人是流感多发人群,应少出入公共场所,有条件的可在秋冬交替时接种流感、肺炎疫苗。
针对中老年人群里流传的“不宜接种流感疫苗”的传言,楼慧玲表示,少数体质弱的老年人在打疫苗后反而感冒发烧,甚至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建议老年人在接种前咨询医生,结合自身体质和基础疾病来判断是否适宜接种疫苗。此外,楼慧玲提醒,尽管冬天气温低,室内仍需要注意通风,空气若长期不流通,累积的细菌、病毒等都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2
预防骨折
洗手间需防滑,家中少放踩脚垫
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因素多且复杂,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跌倒后骨折的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肌肉开始萎缩,关节僵硬且协调能力低下,视力下降导致不平衡,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跌倒。楼慧玲指出,尤其在冬季,天气寒冷,人的肢体比较僵硬,关节灵活性差,不少老年人跌倒多发于凌晨起夜上厕所、洗澡和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
楼慧玲曾接诊的病人张大爷,去年过年期间,某天还没踏进家门,因为听见家中电话响了,一时心急,急匆匆往屋里走,一不留神就被门口的踩脚垫绊倒,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这一摔,张大爷的手、颈部和股骨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骨折。
楼慧玲提醒,老年人应有“慢三拍”的心态,不要操之过急,平时起身、走路也勿用力过猛,可以适当歇一歇。冬天老年人应穿防滑的鞋子,家中尽量少放置小块的踩脚垫、地毯等障碍物,保证厕所、淋浴间地面干爽,晚上入睡后家里最好也能维持一定的灯光,避免摸黑。
3
控制糖尿病
警惕“冬季夜间低血糖”
楼慧玲介绍,冬季气温较低,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影响老年人血管内斑块的性质,导致其脱落并堵塞血管,诱发老年人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在冬季要谨记保暖,保证充足的休息,同时注意血压、血糖的变化。尤其是注意“清晨高血压”,老年人冬季清晨起床的时候要留意血压低变化,起床不要太急,外出活动前要遵医嘱吃降压药。
楼慧玲特别强调,除了“清晨高血压”,中老年人还要警惕冬季“夜间低血糖”。“和高血糖相比,人们对低血糖危害的认识不足,但其实低血糖带来的危险往往更大,甚至是可能在短时间内致命的。”楼慧玲解释说,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抵御寒冷,糖分是能量的重要来源,许多中老年人在冬季服用降血糖药物时,还遵循着原来的剂量,且没有额外补充能量,夜间很容易出现血糖偏低的情况。
楼慧玲谈到,“夜间低血糖”的病例在冬天非常常见,对于轻度低血糖的患者,及时补充糖分是有效的,比如巧克力、糖果、糖水等,但如果是患重度低血糖,就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接受救治。“中老年人必须重视夜间低血糖的危害,反复的低血糖会损伤中老年人的脑细胞,导致其认知能力下降,加重老年人痴呆,甚至可能引起中风。”
4
预防消化道出血
周身骨痛别滥服止痛药
冬季天气一冷,火锅就成为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然而,专家提醒,老年人吃火锅时要注意分量的控制,不要暴饮暴食和不规律进食,也不要吃太肥甘厚腻或带有刺激性的食物,适量吃些馒头、杂粮,可对肠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些中老年人盲目遵从各式各样的进补理念,这也是不可取的,应详细咨询专家,根据自身体质有针对性地补充营养。
楼慧玲谈到,冬天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并不少见,原因除了不良的饮食习惯之外,还与药物有关。“有些患者平时有吃非甾体止痛或抗炎药的习惯,这类药物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有一个病人患骨质疏松症,一直不去看病,靠吃止痛药来缓解症状,最后是因为出现了消化道出血,才来就医”。
楼慧玲说,其实骨质疏松治疗起来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而非甾体止痛药是治标不治本的,中老年人服用应慎重。
5
预防便秘
重度便秘需及时就医
便秘也是困扰着许多中老年人的一大难题。人到老年,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人体的肠道蠕动功能下降,肌肉无力,影响人的进食、吞咽、行走和排便,人的神经功能也在退化,会直接导致肠道动力不足。此外,由于秋冬季节干燥,老年人水分摄入不足,饭量少,搭配不均衡,比如吃得太素、不吃油,都会导致排便困难。
楼慧玲建议,轻度便秘的中老年人,可以通过调节饮食习惯来达到正常通便的目的,如多吃高纤食物,可参考“地中海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鱼类等白肉、五谷杂粮、干果,适当摄入油分,如橄榄油。重度便秘患者则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缓和的通便药,促进胃肠动力,或服用纤维素和增加大便体积的药物,帮助排便,切勿乱服用泻药或在家中自己灌肠。
6
预防皮肤瘙痒
少洗澡 多润肤
身处南方,许多人都有每天洗澡淋浴的习惯,但老年人冬季应减少洗澡次数。“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皮肤角质的油性成分大大减少,加上秋冬季节气候偏干,老年人若每天洗澡,会加重皮肤干燥情况,造成皮肤瘙痒,还增加了着凉感冒的概率。”
楼慧玲建议,老年人无需每日洗澡,尽量少用肥皂沐浴露,需要时可选用婴幼儿专用的更温和的沐浴露,也不要用温度过高的水洗澡,冲凉后可在身体易干燥部位涂一些润肤露。
许多老人在冬季使用电热毯来保暖,楼慧玲指出,电热毯容易加速老人皮肤水分的流失。同时,因为老年人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认知迟钝,有时电热毯温度过高,被烫伤了也察觉不到。如果实在需要取暖,宁可选择开暖气,但要注意定时通风,有条件的还可使用室内加湿器,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不少老年人有手脚冰凉的症状,若只是单纯的、暂时的手脚冰凉,可通过外部手段来辅助纠正,如睡前泡脚。但如果腿脚是长期的、顽固的发凉,还有发干、疼痛等症状,就要注意是否有下肢静脉血栓或下肢动脉闭塞症,需及时就医。
责任编辑:zhengmh
下一篇:获得天然美肤,巧吃水果是关键!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