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常人锻炼应量身适度科技日报 2017-06-08 作者:王延斌 |
“猝死是威胁运动员生命的‘隐形杀手’。”31岁的中甲球队北京北控外援蒂奥特(科特迪瓦籍)在训练中猝死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其中也包括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的阎守扶教授。站在专业角度推断蒂奥特的死因,他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运动员在训练中发生猝死,多数情况与心血管系统或脑部血管畸形和心肌疲劳等因素有关;而有的身体器官的畸形,如果不做专门检查无法发现,如同“定时炸弹”,运动员出现猝死实际上是一个量变蓄积的过程,某一次的运动或运动的负荷强度仅只是“导火索”,引爆了“炸弹”。
蒂奥特之死给人们带来了疑惑: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带来健康,但为什么还会导致猝死?避免悲剧重演,普通人锻炼应该注意什么?从发病到死亡,短短几分钟的抢救时间,我们该如何第一时间施救?
“运动性猝死并非简单的运动过量,而是在运动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对呼吸、心跳和神志等生命体征的损伤,最终压垮了整个身体。”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生化分会会员李荀博士向记者表示,猝死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而且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性猝死最重要的特征。
阎守扶介绍,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可以分为心源性和脑源性,其中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如果身体存在着潜在病因,运动后心脏负荷增加,病变部位就开始出现问题,至极限时可能导致心脏畸形部位血管破裂,是出现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国内马拉松猝死人数已达到14人,且大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阎守扶表示,马拉松比赛,最后5公里容易出现猝死的情况,因为这个阶段参赛者体能接近极限,再加速冲刺,运动超过自身极限,心跳加速快,血氧若跟不上,就会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
“运动是有风险的。”阎守扶提醒,普通人健身,一定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运动量。运动前需要对自己的身体做一个评估:一是最近一周有没有心前区不适、疼痛的症状;二是近期有没有感冒;三是有没有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如果有,最好先找大夫,然后再决定是否去运动。此外还可以通过计算自己的最大心跳频率值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
最大心率值在国际上统称MHR,其计算方法是:最大心率值=220-年龄。而最大心率值的55%—65%是有氧运动应该维持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持续运动会最有效地燃烧体脂肪。比如:一位40岁的朋友,最大心率值为220-40=180,180×55%=99,180×65%=117,即他在运动时的心率应该保持在99—117左右。
阎守扶还列举了几个简单的评估方式:在跑步时,能连贯地说出一句话,说明强度不够大;如果说话断断续续,说明有一定的运动强度了;如果上气不接下气、一句完整话也说不出来,则说明强度过大。另外,“在运动的第二天,如果感觉浑身疲惫不堪,那说明昨天的运动量过大;如果第二天起床后浑身轻松,这说明昨天的运动适中”。
对于猝死,现在科技还无法做出准确的预判,不管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面临的危险几率都是一样的。因此,一旦身体或心前区有不适或疼痛的感觉,要立刻停止运动。
阎守扶教授建议:普通人锻炼要讲究“度”,不要轻易超越上限。同时,那些不常锻炼的人,包括高血压患者、有家族遗传病的锻炼者在首次高强度锻炼之前,最好让医生做一个全面的检查,“防患于未然”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连续加班之后、精神状态不佳或者大病初愈之后的锻炼尤其要注意。
一旦出现猝死症状,如何争分夺秒抢救?李荀博士建议有经验的人士可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没有这方面经验,则“放平患者身子,及时拨打120求助”。
(科技日报济南6月7日电)
责任编辑:刘帮勇
下一篇:“芒种”来临 盛夏“养心防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