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养蚕专著,竟出自大词人秦少游之手!蝌蚪五线谱 2017-12-26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写下这耳熟能详的爱情经典的作者,即是宋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秦少游。这位充满忧伤的才子,为后人留下400多首词。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写过一本在中国农业科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农学专著,而此书也见证了他非同一般的心路历程……
秦观名词《鹊桥仙》。(网络图)
蚕桑间的忧愁才子
公元1084年,高邮府武宁乡(今江苏高邮市秦家垛)的古邗沟一带,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田间桑林繁茂,桑葚累累。
一位美少妇背着小篓,身后跟着一个中等身材、清癯俊秀的中年书生。两人行走林间,不紧不慢地采摘着桑叶。书生眉宇间透着淡淡的忧愁,当少妇用袖子为他擦拭额头的汗水时,表情也显得不很自然。
这名少妇名叫徐文美,书生是她丈夫,名叫秦观。夫妇俩回到家中,用桑叶喂食幼蚕。忙完这一切,秦观匆匆赶回书房,挥毫写下诗句:“辛勤稼穑事,恻怆田畴语。得谷不敢储,催科吏旁午。”(《田居四首》之一)。原来,他见邻居收获的庄稼不得存储,先留给官府时,愤愤不已,不吐不快。这首诗与他的很多作品一样,对现实充满愤懑。
按说,娇妻相伴,红袖添香,生活平静,一般男人都应该知足。可是,秦观不是一般男人。
秦观画像 。( 网络图)
这得从他的志向说起。秦观的父母本是农民,家有“敝庐数间,足以庇风雨,薄田百亩……”秦观少年聪慧,志在功名,参加农耕的同时不忘读书写文章。约二十岁时,他奉母之命,娶了潭州富翁徐成甫的长女文美为妻。徐成甫生有三女,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他只让女儿接受正常的礼仪教育,却不让她们接触诗词歌赋。徐文美嫁到秦家后,虽然是持家、养蚕的好手,但不懂诗词,根本无法与喜好诗词的丈夫唱和。这让秦观一直耿耿于怀。
公元1078年,志在必得的秦观第一次入京赶考,在途中结识了大文豪苏轼。苏轼称其“其行方,其言文,其神昌,有屈宋之才”。兴奋之余,考虑到离赶考时间还早,秦观便独自在山东济河一带游历。途经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一带,有感于当地养蚕技术比较发达,秦观便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谁让他从小接触农耕,对蚕桑格外有感情呢。
或许是乐极生悲吧,秦观在接下来的科考中失利。大受打击的他回到高邮老家后,便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往来,一边潜心读书,一边养蚕。
公元1082年,秦观二次进京赶考,又一次落榜。郁闷的他悄然返家,再度闭门谢客,与徐氏采桑乡间。
此时,他又想起第一次赶考时目睹兖州百姓对桑蚕之事的重视:兖州妇女都是养蚕能手,缫丝挣钱是本分,如果不会养蚕,邻居都会冷眼相看;她们还会将自己的养蚕心得传授给丈夫和孩子,以便扩大蚕事规模。
“我何不把兖州妇女养蚕、缫丝的先进经验与高邮的技术进行对比,写成一书,流传后世呢?”秦观冒出这个念头。其实,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只是没有付诸实践。直到二次科考失败,寄情农事之际,终于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关于养蚕的专著
千古传的农业专著
秦观是个很专注的人,填词作诗时专注,写起书来更专注。他一边向徐氏及邻居请教养蚕、缫丝的技术,一边查阅农业方面典籍资料。这也让他的郁闷情绪大大减少。
经过秦观一年多的研究和撰写,一千多字的农业科学专著——《蚕书》终于完成。对他来说,这一千多字,比填两百首词更辛苦。因为与诗词歌赋相比,此书的语言更讲究写实,每一处都要有科学依据,经得起推敲。
《蚕书》影印本(来源于网络)
《蚕书》主要总结宋朝以前高邮、兖州地区的养蚕及缫丝经验,内容分为种变、时食、制居、化治等十部分。此书亮点之一,即定量描述了蚕的生理变化,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比如总结出蚕的生长规律,如蚕不同龄期、眠期的特征及喂食次数等,与现代养蚕法相近。另一亮点则是记录了缫丝车的改进过程。(注一)缫丝是指从蚕茧里抽出丝的工艺,缫丝车直接影响缫丝的效率。书中,秦观创造性地将缫丝的集绪从单头改为多头,动力源由手摇改为脚踏,将坐缫改为立缫。此缫车极大提高了缫丝的进度,可谓明清时期缫车的先驱。
脚踏式缫丝车。(来源于网络)
话说《蚕书》问世后,流传并不广,只有《直斋书录题解》(南宋文人陈振孙著)、《困学纪闻》(经学者王应麟著)等书选录其部分内容。毕竟书中文字多艰涩而难懂,也没有图画相辅。秦观逝世后,其子陈湛整理父亲文稿,印行发行,所以时人多认为《蚕书》为陈湛所写。几十年后,农学家陈敷(注二)撰写农科典籍时,认为《蚕书》对农业影响极大,便将其附于《陈敷农书》之后。元明两朝,王祯写《农书》、鲁明善撰《农桑衣食摄要》等典籍时,都参考了《陈敷农书》里的《蚕书》章节。清朝时,《四库全书》编撰人员收录《陈敷农书》,全文抄进《蚕书》,使得这部小小的典籍得以保留下来。
作为我国最有价值的古蚕书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记录蚕桑和缫丝的科技专著,《蚕书》重新受到重视,要归功于研究秦观生平的现代专家。比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黄世瑞经过研究,在《农史研究》第五集中作了《秦观·蚕书·小考》的专业论文。
《蚕书》除了对古代农业科学、古生物学、中国古代史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外,也对当今的蚕桑养殖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现在,随着各种《蚕书》版本的相继问世,这本湮没以久的农科典籍终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后记
话说《蚕书》问世后一年,即公元1085年,在苏轼等人的鼓励下,秦观再次进京赶考,终于金榜题名。从此,他开始了起起伏伏的官宦生涯,也写出许多名流后世的忧愁之词。同时,他决定弃用“太虚”之字,改用“少游”。很快,“秦少游”三个字闻名天下。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婉约派词人的代表,秦少游一生风流无羁,填词作诗,成为北宋文学史上绕不开的重要作家。只是他生前定然没想到,自己入仕前在家乡随妻子摘桑养蚕时撰写的《蚕书》,也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苏轼与秦观(右)画像。(网络图)
【参考资料】
1、 考据论文《世界最早<蚕书>秦观撰写》,见“梅岭周刊”博客。
2、 论文《秦观:他的相貌和名字》,见“中国文学网”。
【备注】
1、 缫丝的历史沿革:最原始的缫丝方法,是把蚕茧泡在热水中,手找丝头,缠于筐上。后来,人们发明了缫丝车,一手摇车,一手牵丝引线头,抽出的丝缠在车上。但是,一旦线头断了,两手都得停下来,极为不便。《蚕书》所载,用脚踏代替手摇,这样解放出双手,以便于随时接绪头。
2、 陈敷(1076~?):宋代隐士、农学家,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平生喜读书,不求仕进,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县)西山隐居务农。1149年,74岁的他写成《农书》,经地方官吏先后刊印传播。此书后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时传入日本。
责任编辑:李阳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