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生病?科普中国网 2017-04-07 |
作者:缪晓辉(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教授,博导)
今天是世界卫生日。自然,我们要来科普一下关于卫生与健康的问题。今天的问题有点大:人为什么会生病?
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
现代人,基本上是死于疾病,而非死于衰老。绝大多数人因病或意外伤害死于期望寿命以下的年龄,真正“老死”的人极少。即使是衰老而死,实际上还是因为全身各个器官处于病态,而不能行使最基本的功能,如同一架到达或超过使用期限的破损机器,会在某一天突然不能运转,而且永远不能修复。
那么人为什么会生病?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能否不生病、不衰老,或者所有疾病都可以完全治愈?很显然,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这是不可能的。人类进化的结果是选择“适应”,而不是选择“最好”。人类进化带来了腰背疼痛、脊柱弯曲等痛苦。当人们选择并适应电脑和互联网的时候,就开始生很多与辐射、久坐缺少运动有关的疾病,视力减退更快,更容易焦虑等。
结核杆菌
经典的疾病分为两大类,即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类疾病都存在易感性或易发性,也就是说某些人可能更容易患某种疾病,比如吃盐过多的人更容易患高血压。但是,易感性远非如此简单,也不能完全回答人为什么生病这个问题。
传染病,一定是特定的病原体感染人体所致。比如,肺结核患者一定是感染了结核杆菌,艾滋病患者一定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所以,人得传染病是因为接触了病原体。但仅此还不足以致病,是否患病还与进入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和毒性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体的免疫能力强弱有关。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张桌子上共吃被细菌污染的相同菜肴后并非每个人都会腹泻的原因。
非传染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病的患病原因要比传染病更为复杂,可以简单地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遗传病是在出生之前就患上了的,是源自父亲精子或母亲卵子的缺陷,是基因缺陷,既可能在出生时表现为正常,也可能在出生后很快夭折。当前有些遗传病已经可通过产前检查而被发现,但大多数遗传病甚至到成年期都不出现症状。
某些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有明显的家族集聚现象,貌似“遗传”。有研究显示,如果一位女性的母亲和姐姐都患乳腺癌,那这位女性很可能就是下一位乳腺癌患者。尽管医学家还没有完全解开家族集聚性疾病的基因缺陷之谜,也不能把这类疾病简单地归类于遗传病,但已经比较肯定的是这类患病人群可能携带了一个或多个类似的“坏基因”。
非传染非遗传病的病因同样复杂,极少数与单一因素相关,绝大多数是综合因素所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就有很多因素参与:人体免疫监视功能的减退可能为主要原因,老年人、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缺陷的人易得癌症就是很好的解释;也可能是环境因素中的致癌物质诱导了人体细胞癌变,比如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更容易生血癌,空气污染易导致肺癌,多吃腌制食品者好发胃癌,长期或一次被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后可以生多种癌症;还可能是病原微生物慢性感染的结果,比如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EB病毒与鼻咽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艾滋病病毒与卡波西肉瘤、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等都有密切关联。
大气污染是引发一些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之一
不良生活习惯与多种疾病有关,不胜枚举。卫生习惯差者容易患各种传染病,患肺癌的人在吸烟的人群中更多见,缺少运动者易患肥胖症及其相关联的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脊椎病、结肠癌等),酗酒者容易得包括肝硬化和肝癌在内的多种肝病,熬夜并缺乏睡眠者不仅容易得各种疾病且更容易衰老。
综上所述,人生病的原因包括感染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这些因素既可能独立致病,也可能叠加致病,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举两个正面的例子:有高血压病集聚的家族成员,如果能保持清淡饮食、不怒不躁、情绪稳定,就可以不患高血压病或推迟发病时间;加强体能锻炼,注意营养均衡,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就可以增强抗感染能力。
懂得人为什么会生病,是理解疾病和生命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第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第二,增加运动,保持标准体重,坚持低盐饮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可以分别推迟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近视眼的发病;第三,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期剧烈运动,避免暴露于极端恶劣环境,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可延缓衰老;第四,控制疾病,包括及时发现疾病和正确且有效地治疗疾病。
版权所有少年儿童出版社,鼓励任何不用于商业性质的传播
责任编辑:李阳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