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患者会对移植器官产生排斥反应

科普中国网 2018-07-29

  

  作者:郑树森,于吉人

  1986年7月29日,北京宣武医院和首都医学院解剖学研究室,进行了我国第一例脑内移植手术。手术是应用患者自体肾上腺髓质移植到脑内,以治疗帕金森病。说起移植,我们肯定会想到器官的排异反应,今天就来谈一谈为什么身体会产生这种反应!

  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好比一支精密的军队,能够识别并攻击外来入侵的敌人(例如细菌、病毒等),维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在识别过程中,需要一个特别的标签来帮助免疫系统区分自己或非己,从而保证自身正常的组织器官不被破坏。这个标签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于它直接关系着器官移植成功与否,故又被称为移植抗原。移植抗原具有个体差异性,即使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只有1/4的概率完全相同。当一个外来的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由于移植器官表达的移植抗原和患者的不同,免疫系统就会把它当作对人体有害的异物,从而发动严厉的攻击,于是产生了各种排斥反应,最严重的会导致移植器官失去功能。此外,即使移植器官的移植抗原和患者的完全相同,仍有一些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所以,移植前必须对患者和移植器官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进行全面的分析,尽可能选择与患者匹配程度高的移植器官,从而减轻排斥反应的产生。

  临床上,大多数移植后的患者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从而削弱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但即使如此,排斥仍不能完全避免,长期的排斥反应引起的慢性移植物丧失功能依然是现今困扰全球医生的问题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器官移植都一定会出现排斥反应,眼角膜移植就较少出现排斥现象。这是因为眼角膜不含血管,属于免疫豁免器官,是迄今最成功的器官移植类型。

  关键词: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

  版权所有少年儿童出版社,鼓励任何不用于商业性质的传播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