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神病往往是遗传得来的

科普中国网 2018-10-10

  

  作者:劳宏燮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说到精神卫生,难免会联想到精神病。那么,你可知道为什么精神病往往是遗传得来的呢?

  当医生对一个精神病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之前,不仅要查病人本人的患病史,并且还十分重视病人家属中什么人患过精神病、患的是什么类型的精神病、程度如何等等的情况。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有些精神病,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随着医学科学(特别是产科、婴儿防疫等)的发展,其他能导致精神发育不全(即精神病症)的因素,越来越次要了。以前在精神病病因中占首位的婴幼儿期感染性疾病(如高烧引起的痴呆),已经有了较好的控制手段;又如,实行产前检查、新法接生、讲究孕期卫生、早期纠正胎位等等,生下来的婴儿成为“白痴”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了;再如,自从应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来,由乙脑致成精神病的事例也大大地减少了。这样,就使得遗传因素在精神发育不全的病因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了。

  国内外都有医学科学家作过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患病率的调查统计。如精神分裂症,家属成员的患病率为2.6%~16.4%,而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则只有0.8%左右。而且亲缘关系越是近,比例越高,如果父母两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的患病率竟可高达50%以上。看,遗传在精神病病因中占的位置多么显著呵,怪不得医生非常重视精神病患者的家谱。

  那么,精神病又是怎样遗传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的遗传特征,即决定后代性状的遗传密码是排列在机体组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的。正常人的染色体是46条,双双成对,一共23对。按照它们的大小及形状,可以分别予以编号和分组。可是经遗传学家研究后发现,先天性精神病患者的染色体却不是46条,而是47条。正是这条额外的染色体,造成了染色体的畸型变化,结果,产生了一系列的躯体和精神发育方面的异常。

  当然,遗传在精神病中更深层次的作用,目前仍是医学科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精神病

  版权所有少年儿童出版社,鼓励任何不用于商业性质的传播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