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遇难怎样自救

科普中国网 2018-11-23

     

  1999年11月24日,“大舜”号轮船海上遇难。今天,我们来说说如果在海上遇难的话,如何进行自救!

  浩瀚无垠的海洋,一艘艘舰船穿梭往来,人们祝愿它们能一帆风顺。然而,有时候难免事与愿违,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人员落水的事故。如果落水者不能得到及时救助,生命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不过,人们也发现,有的人在获救前能在海中支撑较长的时间,而另一些人则早早死于非命。这固然由于各人体质差异的区别,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所采取的防护自救手段不同。

  人们认为,如果落水者没有淹死,可以凭借救生器材漂浮于海面。但这仍会受到寒冷、曝晒、饥饿和干渴等威胁。如何恰当地对付这些威胁,是落水者能否较长时间维持生命的关键。

  研究表明,落水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与海水温度紧密相关。当水温为0℃时,落水者只能在水中支持15分钟;水温在2.5℃时,可支持30分钟;水温5℃,可支持3小时;水温15~20℃,可支持10多小时。其原因与落水者体内热量的大量丧失有关。因此,如何防止落水者体温的丧失,是延长生命的关键。为此:一、不要把湿衣脱掉。衣服吸足水后,有良好的隔热作用,有助于防止体温的迅速丧失。二、切忌盲目运动。运动虽可暂时增加体温,使人感到温暖,但结果却会加速体热的丧失。三、若有多人落水,互相紧抱会有助于减缓体温的散失。总之,只要能防止体温迅速散失,就会为获救赢得更多的时间。

  烈日的曝晒是对落水者的另一威胁。在烈日的直射下,不仅皮肤会造成日光性灼伤,而且人大量出汗,体内水分的消耗增加12倍以上。其结果会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发生障碍,加上头部受热过多,出现剧烈头痛、头昏、眼花、恶心、呕吐、烦躁或嗜睡,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为此,有幸坐在救生筏上的落水者,可用衣服或各种可利用的东西架起遮阳棚,或者遮掩身体,同时减少体力活动,耐心等待救援。

  干渴,也是对落水者一种致命的威胁。若有可能收集到雨水等淡水,当然是最佳的选择。如果实在没有,少量喝一些海水也是解决干渴威胁的一种替代办法。开始,可用海水润润喉咙,以后就喝一两口,第三天后每天可喝50毫升。每隔一个半小时喝一次。这样,足可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

  再一点是,落水者要努力设法获取各种食物来维持生存。海中一般不乏可食的鱼虾、海藻,问题是落水者往往无法煮食,这就要靠顽强的意志去克服不敢生吃的心理障碍。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快地让救援人员找到你。由于大海十分辽阔,加上海浪的影响,救援人员很难发现待救者。这时遇难者应尽可能利用各种信号,如鸣枪、旗帜、气球、信号弹、闪光灯、太阳反光镜等来表明自己所处的位置,其中红色的信号最易被发现。

  只要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相信一定会使遇难者赢得较长的生存期,直到被救。

关键词:海难自救

版权所有少年儿童出版社,鼓励任何不用于商业性质的传播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