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补图.jpg

今日冬至!这些冬至习俗一件都不能少,你晓得么?

2018-01-14

  

  今日0时28分,迎来冬至节气。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慢慢变长。

  冬至阳生春又来。新的开始,祝大家平安如意!

  

  冬至

  别 名: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

  代表寓意:寒冷将至

  气候特点:暴雪、低温

  风俗活动:享祀先祖,官放关扑

  冬至假期:汉代5天假期、唐代7天假期

  三 侯: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隐含意蕴:阴阳交割、万物亡寂、生机禁闭

  品读冬至:江南的冬景

  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垭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节选自《江南的冬景》/郁达夫著

  

  季节十二帖·冬至

  “吃过这碗汤圆,就长一岁了。”冬至的时候,母亲总是这样说。母亲亲手做的汤圆格外好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又和着成长的传说。

  吃完汤圆,我们就全家围在一起喝热茶,看腾腾热气在冷空气中久久不散。茶是父亲泡的,他每天都喝茶。但那一天,他环视我们说:“果然又长大一些。”

  那是很多年前冬至的记忆。父亲逝世后,在冬至这天,我常想起他泡的茶,香味至今仍在齿边。

  节选自《季节十二帖》/林清玄著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满江红·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清昼永,佳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栾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习俗

  祭天祭祖

  

  许多老一辈人至今依然将冬至祭祖看作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要在这一天向逝去的先人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在过去一年的庇护。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数九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冬至团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冬酿酒

  

  苏州地区尤其盛行。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百姓在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大家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喝羊汤

  

  山东地区较典型的冬至民俗,尤以滕州为盛。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养生“四忌”

  

  一忌暴饮暴食:冬至正值岁末年初,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

  二忌受寒:冬至时节,身体的抵抗力较差,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三忌大汗: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四忌是非: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尽量保持心态平和,不要招惹是非,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那么,【南京版】的冬至是怎么过的?你啊晓得?

  冬至,在老南京人的心目当中

  非常重要!

  

  小伙伴们“坐稳扶好”准备入寒冬啦!

  

  吃饺子?

  

  喝馄饨?

  

  还是饺子汤圆面?

  就让小游来告诉你吧~

  南京人过冬至不仅吃食讲究,

  还有很多习俗呢!

  丰富讲究的吃食

  吃豆腐

  南京人常说,“烧包数九吃豆腐”才是冬至的标配。“烧包”是为了祭祖,“数九”是为了迎新,“吃豆腐”则象征着对新年的美好寓意。

  

  老南京做豆腐的方法有很多,青菜豆腐“保平安”,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葱煎豆腐则取“从容与富余”之意。

  

  除了吃豆腐以外,南京人的冬至还少不了这些。

  喝鸡汤

  进入冬至,就需要进补了,南京人通常会在冬至这天准备一锅热腾腾的黄油老母鸡汤来御寒。

  

  曾有一种讲法,讲南方大多在冬至喝鸭汤,因为南方湿热,鸭子乃凉性食物。北方则吃鸡或羊肉汤,因为北方凉寒,所以要用温食进补。

  

  不过南京人通常是喝鸡汤的,而且会“一九一只”,吃到九九结束,原因嘛,南京这个天气你懂的~需要暖暖的鸡汤补一补啦!

  吃汤圆

  大家常会以为冬至应该吃饺子,其实那是偏北方的习俗。老南京人在冬至会煮上一碗白白糯糯的芝麻汤圆。

  

  这种习俗大约源于明、清时代,史料上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称‘汤圆’”。汤圆要在祭祀完毕后合家围吃,寓意着圆满幸福。

  

  有时也会用糯米豆沙团来代替,来表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赤豆饭

  有的家里还有在冬至之夜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狗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不过现代社会多数人会吃羊肉,一是为了滋补养生以度过寒冬,二也祈盼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经典而有意义的习俗

  烧包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

  

  在民间认为,冬至这一天是全年当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此时阳气最弱,“阴间的灵魂可以出来放风了”,于是冬至又被民间称为“鬼节”。

  

  老南京人通常会在冬至到来前准备好纸钱和金元宝,然后在当天的晚饭前烧纸钱敬祖先。也就是南京人常说的“烧包”。

  

  数九

  “冬至,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日是进九的第一天。所以南京人会在这一天开始“数九”。

  

  小游小时候背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但是据说老南京的数九歌还有另一个版本。

  

  一九如九作活添一绺

  二九一十八河里冻死鸭

  三九四九迎风插柳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

  六九五十四蔷薇发嫩茨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行人拿纸扇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伸脚眠蚊虫龁蚤出

  消寒

  除了以上的习俗以外,老南京的文人雅士还会在冬至的那天,绘梅花一副,花凡八十一瓣,每天以朱砂涂一瓣,九画而毕则九九已出,称之为九九消寒图。

  

  古代的士大夫们还会举办消寒会,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除此之外,古人们还会进行“履长”与“隆师”的活动来贺冬。

  “履长”,是指儿媳献履献袜,来礼拜尊长。“隆师”则是指敬师、拜师。

  在这一天,塾师先要率领学生给孔圣人拜寿,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这一习俗一直到上世纪还有人奉行,不过现在就越来越少了...

  

  除了南京,全国各地都怎样过冬至

  1、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2、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汤圆、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3、苏南地区:冬至喜吃大葱炒豆腐。

  4、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5、在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贴丸”、“馈丸”,丸子的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珑的玩具,如做成猪头、猪脚,还有荔枝、桃、香蕉,象征兴旺吉祥。

  6、在杭州,人们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说是“吃剩有余”。

  

  7、在江苏,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黄酒加糖浆制成冬阳酒。

  8、在广东,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9、在宝岛台湾还保留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在冬至这天,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10、在合肥,老人有在冬至吃南瓜粑粑的习惯。

  如今

  感恩节、圣诞节等

  越来越多的洋节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则是渐渐淡去。

  冬至这样的传统节日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把家人聚在一起

  祈盼未来家庭能够团圆和睦。

  下班回家

  记得买只老母鸡

  再带点青菜豆腐哦~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