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在中国国防安全战略中具重要地位人民网 2016-07-13 |
近期,南海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作为中国周边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占据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兼具巨大的航运价值和军事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南海对中国国防安全意义重大。
第一,南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我国南部的重要安全屏障。
南海总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拥有的海域超过260万平方公里。有效控制此海域,能使我国防御纵深增加上千公里,对于抵御强敌入侵、维护陆地安全具有突出意义。
南海有“亚洲地中海”之称,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与 “亚洲门户”马六甲海峡仅一水之隔,扼太平洋、印度洋要冲,是我海军战略前出重要通道。有效地控制南沙,是我海军摆脱岛链束缚、东出太平洋、西出印度洋的重要依托。
如果中国失去南海,最为直接的后果是中国失去最接近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基地,从而进一步失去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这一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战略要地的天然控制。
第二,南海航运价值巨大,对我国重要战略物资运输十分重要。
我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以及欧洲等地来往的海上航线都经过南海诸岛海域,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的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此外,根据世界海运理事会统计,全球有25%的海上航运量要经过南海运往各大洲,中日韩等国85%以上的石油进口需要经过南海,美国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各种重要原料90%要经过南海航道运回北美。
第三,在我国四大边缘海中,南海的军事价值使其独具重大战略意义。
冷战结束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我国的陆地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出于国防安全与经济安全的考量,我国开始发展海上力量,南海的军事价值大幅提升。
首先,南海是中国海基核力量进行驻屯、集结、隐蔽、训练和作战的重要场所。
海基核力量是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体系中不可或缺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环。而环顾中国周边海域,只有南海海域适合潜艇的使用:
渤海平均水深18米,黄海是44米,在美军能探测水深80米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面前基本透明,潜艇无处隐匿;
东海平均水深359米,但是遍布美日同盟的水底声纳阵线,无法保证潜艇的战场生存率;
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浪高水深、气候复杂,非常便于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隐蔽与机动;且处于第一岛链的下端,从这里既可以向东、经巴士海峡或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之间的狭长地带前出进入南太平洋,从美国南部方向发动攻击,从而绕过重点防御北冰洋和北太平洋的导弹防御系统;也可以向西经过马六甲等地进入印度洋,在战略上对印度构成威慑;甚至还可以潜航更远,从而将火力延伸到欧洲或完全没有导弹防御的美国南大西洋方向。
其次,南海是中国航空母舰编队进行训练与作战的关键区域。
作为吨位最大的水面战斗舰艇,需要辽阔的海域进行训练与演习。按照美军的标准,一个典型的单航母打击群除航母外,还有巡洋舰2至3艘、驱逐舰2至3艘,核攻击潜艇至少1艘,快速补给舰若干,连属舰共计10艘左右,双航母编队数量更多,整个编队展开后长达至少上百海里。
如此庞大的海上编队若常年在黄海、东海等海域巡弋,难免在政治层面引起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反弹,并且不利于军事上的保密——舰载机的起降将为窥探的对手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雷达及通讯频率也将被窃取。
而南海海域辽阔,且周边国家军力较弱,美国在此地的存在也不及中国周边其他海域。对中国而言,南海是中国未来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作战力量进行训练与演习的理想场所。
最后,南海是未来中国发展航天力量的关键区域。
以应用卫星为主的航天系统在军事侦察、通信、预警、打击、反导、导航定位、军事指挥、后勤保障、军事气象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
航天系统的运转离不开火箭发射,低纬度发射可以使火箭得到更大的地球自转赋予的向东的初速度,提高运载能力。由此,南海的海南岛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中国维度最低的发射场,其对运载火箭运力提高的帮助不言而喻。
此外,发展航天事业,大推力火箭必不可少。火箭推力越大,重量和直径就越大。然而,陆地运输由于路况及交通工具因素在运载重量和体积上均受限制。而海上运输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现阶段,充分开发南海的军事价值能够使中国补齐在国防建设方面的短板(缺乏有效的二次核反击力量、海军远洋作战能力不足、部队信息化程度不高等),从而有效改善整个国防安全态势。这也是中国在南海加强军事基地建设的主要动因。
在地图上看,其实中国的版图不仅仅是像一只公鸡,因为那仅仅是陆地版图的形状;如果把海洋国土算进去,中国应该是像一支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面积是熊熊燃烧的火焰,而富饶广袤的南海则是火炬的握把,承载着中华民族建设海洋强国的希望。(马尧,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duhaitao
下一篇:南海的战略地位意义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