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镏生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2016-09-18 |
“春风化雨降大地,桃李竞芳誉中华。”1979年,著名物理化学家蔡镏生为母校——元培中学题词,这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最好写照。
作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蔡镏生善于将新的物理实验技术应用于化学科学研究之中,对我国实验物理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一手创建的吉林大学化学系,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今天吉林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02年9月18日,蔡镏生教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蔡镏生求学时酷爱化学,志向远大,履历丰富。19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燕京大学化学系,192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攻读光化学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生,1932年,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他先后任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理学院、中国大学教授。1949年,在燕京大学任化学系主任。1952年,在当时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的前身)长期担任系主任。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一路走来,蔡镏生收获了知识,教育了人才,研究了发明,可称之为一个不屈不挠的攀登者。
蔡镏生在燕大任教期间,夜以继日地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将近代的物理新技术应用于化学研究当中,在中国化学会志上连续发表了十余篇有关“溶液吸附”等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1952年,蔡镏生来到长春,开始艰苦创业,筹建化学系。他认为,高校教师必须既能承担教学任务,又能开展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建系不久,蔡镏生指导的科研梯队很快取得了重要成果。“毛细管高压汞灯”、“氢光谱灯”和“盖革计数管”等这些产品的成功研制,在当时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1963年,国家把建立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的重点任务交给了吉林大学化学系。在两年时间内,吉林大学化学系建成了具有30人规模的催化动力学研究室,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甲烷氧化制甲醛》。从那时起,吉林大学化学系逐渐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
1963年,催化动力学研究室开展了甲基过氧化氢的合成、甲基过氧化氢的光分解和热分解等全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甲基过氧化氢的合成过程极易发生爆炸,蔡镏生不顾危险,经常亲自参加实验。在全系师生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终于清楚地认识了甲基过氧化氢的合成、保存和分解的规律,这在学术上达到了国际水平。从1974年起,蔡镏生在光与激光引发合成,光解水制氢,光催化合成氨,稀土离子的发光与能量转移等基础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1983年10月,一代大师蔡镏生离开了我们。就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在病床前,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几位青年学者讨论一项科研课题,认真发表意见。
毕生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蔡镏生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不图名利的美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不遗余力。他仔细认真的科研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地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责任编辑:lijia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