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光环下的屠呦呦在想些什么科学网 2017-01-09 |
得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屠呦呦很淡定。这种淡定,和她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心情有点类似。
2015年,因为获得诺奖,屠呦呦成了中国的一张闪亮的科技名片。自那之后,这位年逾80的老人,突然之间,被推进了舆论场的中心地带。采访、座谈、慰问,“明星”的光环与喧嚣让老人不太适应。
“关于奖项,屠老师不太关注”
80多岁的姜廷良坐在座位上,身体前倾,以便能离话筒近一些,更清晰地向在坐的记者朋友们讲述屠呦呦团队当年的故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原所长姜廷良从20多岁起,便与屠呦呦共事。他的记忆里储存着屠呦呦与青蒿素的起起落落。
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迎来了科研人生的重要时刻——加入援外战备紧急军工项目“523”任务,也开启了至今近半个世纪的青蒿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先在东南亚的抗疟特效药奎宁失效,寻找新的抗疟药成为国际国内面临的迫切任务。屠呦呦研究组在接受‘523’任务后的头两年,花了很多精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进展。直到屠呦呦受到《肘后备急方》的启迪。”姜廷良回忆。
《肘后备急方》中写着:“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怎么“绞”?经过周密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采取了用水、醇、乙醚等多种溶剂分别提取,茎秆与叶子分开提取等办法。经过上百次失败的洗礼后,团队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效果最好。
1971年10月初,第191次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显示: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那时,没人料想到,40多年后,这个令整个实验室沸腾的实验结果,会成为中国打开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钥匙。
不过,无论是2015年的诺贝尔奖,还是今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屠呦呦看来,都不代表一生科研事业的“句号”。
“关于奖项,屠老师不太关注。”屠呦呦的助手杨岚说。她已经亲历了屠呦呦在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华伦·阿尔伯特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的那份从容淡定。
“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
为了“治己救人”,18岁的屠呦呦,选择走上医药学研究之路。时至今日,光环围绕下的屠呦呦,仍然怀揣着18岁的梦想。
合成双氢青蒿素,完成青蒿素栓的制剂研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历了发现青蒿素的喜悦之后,屠呦呦及其团队未曾止步。如今亦然,“她一说到青蒿素,眼睛就亮。”曹洪欣笑着说。
每个春节后,曹洪欣都会专程去给屠呦呦拜年,几乎每次屠呦呦都会跟曹洪欣提起疟原虫耐药性问题,反复念叨“青蒿素不可滥用”。
屠呦呦惦记的事情远不止于此。“40多年了,青蒿素的作用机制至今仍是个谜,现在屠呦呦及其团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姜廷良说。
不仅如此,青蒿素是否还能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也是屠呦呦思考的科学问题。
研究表明,青蒿素除了在治疗疟疾方面有独特功效外,在其他疾病中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016年12月1日,来自奥地利科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发现,青蒿素能够为糖尿病治疗带来新的惊喜。此外,国际国内还都在用青蒿素衍生物研制寄生虫类疾病药物、免疫类药物、抗肿瘤药物。
“我们的团队正在研究青蒿素用于红斑狼疮适应症的治疗。”杨岚告诉记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极难治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长期缺乏新型治疗药物,科研人员通过合成新型青蒿素衍生物,用于抑制自身免疫异常反应,恢复机体免疫平衡,目前该成果正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开展临床试验。
如今,光环下的屠呦呦要做的事太多了,她渴望有一片安宁的科研净地。面对各种社交性事务,屠呦呦曾无奈地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我不太愿意搞场合上的事,该研究具体问题了。”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这是屠呦呦现在的愿望。
给中医药送上一份礼物
2015年12月7日,在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屠呦呦做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
如果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那么诺奖就是屠呦呦给中医药的礼物。光环下的屠呦呦,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中医药的发展问题。
诺贝尔奖给了屠呦呦300多万人民币的奖金,她将其中的100万捐给了母校北京大学,成立屠呦呦创新基金,支持母校中医学发展;又将另100万捐给了中医科学院,作为创新基金,重点资助中医药学领域的年轻人,激励更多年轻人从事中医药科学研究。
屠呦呦的光环,已经成为中医药的光环。“此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屠呦呦,是对中医药发展的肯定。”曹洪欣说。
在曹洪欣看来,中医药是我国一笔伟大而宝贵的财富,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再次鼓舞了中医药团队为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做贡献的士气,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健康。
各种大奖光环之下的屠呦呦,有了更多为中医药发展鼓与呼的机会。“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屠呦呦在卡洛林斯卡的演讲,已经成为中医药在世界舞台上发出的最响亮的声音。
如今,中医药正蒸蒸日上。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首次发布,肯定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历史贡献,总结了中医药政策措施,并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份白皮书的诞生,其实离不开屠呦呦的影响。白皮书对进一步开展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发展,促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张伯礼说。
张伯礼将屠呦呦及其团队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成就,凝聚为“青蒿素精神”,这样的精神正影响着新一代中医药人。
“青蒿素精神,一是中医药研究要以重大疾病为目的;二是将传统中医的智慧经验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三是将强调个人创新与坚持举国体制相结合;四是淡泊名利精心科研的科学精神。”张伯礼说。
责任编辑:lijia
下一篇:屠呦呦: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