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803908198168589.jpg

特写:他们的21年、3天和1小时

来源:中国气象报 2016-12-12     

  12月8日,在群山环绕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天很蓝,太阳照得人暖烘烘的。一辆中巴车停在草坪旁,从车上陆续下来十几个人,对早早等在这儿的一位高瘦长者热情寒暄。“李总,您好!”仿佛共事多年的同事一般。只是,他们并不在一个单位工作。

  “李总”名叫李卿,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的卫星专家,也是“风云四号”卫星的工程总师。在那十几个人中,有来自中国气象局的,也有来自国防科工局的。他们聚在这里,是要共同执行一个任务——发射“风云四号”01星。

  就在两天前,刚在上海做完一个小手术的李卿,顾不上休息,急忙飞到北京,就地面应用系统等情况和气象专家进行讨论;10天前,他们在中国气象局一起参加了“风云四号”01星媒体见面会;14天前,他们聚在北京卫星地面站,对地面应用系统进行发射前的测试……如果再往前推,时间记录会是21年。从1995年“风云四号”第一次专家研讨会开始,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研究领域各异的人们,就成了彼此生命中最熟悉的人。

  21年,有人生了华发,比如从50岁到了72岁、笑称“已把自己卖给气象局”的李卿;有人从青年跨入中年,比如从31岁到了53岁的“风云四号”01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张志清。而在卫星发射前的最后三天,他们中的不少人,仍感到有些“紧张”。

   

  风云四号01星发射前倒计时,各项工作紧张有序进行中。 卢健 摄

  12月8日,运载火箭举行加注前质量评审会。火箭技术和地面应用技术重合度不多,但气象专家仍认真翻阅那本厚厚的专业材料,力图不遗漏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自称“严谨较真理工男”的张志清听了几十分钟,提出疑惑,又认真听火箭专家的解答。

  9日,发射倒计时前两天。在距离发射塔架不到百米的一间监控大厅内,“风云四号”01星火箭进行燃料加注。卫星专家抽空看了下宣传“风云四号”的卡通图片。“我们‘风云四号’可比画的漂亮多了。”张志清的话有些孩子气。

  10日,发射前一天。发射塔架旁已耸立着“长征三号乙遥42”运载火箭。卫星基地与四川省气象部门做了最后会商,确定发射时段能见度、高空风速等气象条件非常适宜,满足发射要求。

  发射前1小时,气氛更为紧张。“无论哪个系统,都是按照流程走下来的。我有信心。”李卿说。

  “15分钟准备”“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4分钟准备”“2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10、9、8、7……3、2、1,点火!”现场指令声坚定有力。11日0时11分04秒,黑暗中,火焰瞬间点燃,火箭托举着“风云四号”01星腾空而起。

   

  现场宣布风云四号01星发射成功。卢健 摄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控大厅执行发射任务人员互相热烈祝贺。卢健 摄

  又经过将近1个小时的等待,1时06分,现场正式宣布:“‘风云四号’01星已经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本次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现场所有人起立欢呼,激动地握手拥抱。中国气象局、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合影留念。有趣的是,没有来自同一单位的人站在一起,大家都交错站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21年来留给人们的默契。

  饱含航天工作者和气象工作者心血的“风云四号”终于上天了。这一夜,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终于能安心睡个好觉了;另一些人,也许激动到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