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803908198168589.jpg

“诗词大会”凭什么火?

来源:南方周末 2017-02-27     

  16岁的上海高中生武亦姝爱诗,她觉得古诗词里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的东西,譬如,南北朝诗人陆凯在《赠范晔》中赠友的是这样的“豪礼”:“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就是我在江南没有什么东西好给你,那我就把江南的一整个春天都送给你吧。多美!”

   

  武亦姝自称,自己的书柜里只摆着一本书,就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词。高中语文教材里收录过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第二首,“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的是诗人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不衰。武亦姝偏爱的是教材未收录的第一首,“宅男”模样的可爱的陆游,“我与狸奴不出门”,“就是你看外面雨啊风啊那么大,但是我在家摸猫,我就不出门了。”武亦姝说。

  这番表白触动了主持人董卿,她感慨,一首八百多年前的诗“竟然能如此扣动今天00后的心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随即点评:“陆游的诗有两大特点,第一,他有李白的豪放和浪漫,第二,他又有杜甫的沉郁和写实,人生百态无非是快乐抒情和写实沉郁嘛,他综合了两人的优点,到了现在,00后自然能在陆游的诗里,发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武亦姝参加的这档电视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折桂。

  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春节后,网络上关于此节目的讨论陡升,不仅武亦姝等选手变身“网红”,点评嘉宾们受人关注,就连以往总是被人调侃的主持人董卿,也因其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深厚文学修养,引来网友惊呼“不认识了”。节目累计吸引了超过4亿次的观众观看,一时间收视堪比娱乐真人秀。

  节目点评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对此并不觉得意外。她提到一则旧闻,2016年初,有人在微博上出题:“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找网友续对,短短三天时间,阅读量就超过了三百万,并引发了巨大的接诗热潮,“我从那件事知道,中国人的诗心是没有死的。”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另一位点评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提到了诗词的大众化特点。“只要是中国人,不论你会背多少诗,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有诗词记忆的。幼儿园至少都接触过‘鹅鹅鹅’,接触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国诗词大会》很容易唤醒我们的成长记忆,继而形成一种文化共鸣。”他说。

  在蒙曼看来,“唤醒成长记忆”,也正是这档文化节目能够引发关注的关键点。“这是打情怀牌,而不是知识牌。”蒙曼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它找到这样一个点,我不考你难题,我帮你去回忆你在五岁的时候、十岁的时候、十五岁的时候,曾经背过的那些诗,有过的那些感触。其实帮你回忆的,除了诗词,还有童年、少年、青年,这样一种混杂的感情。”

  1五万字诗词文档,也没帮助

  “90后”北京大学工学院博士陈更在总决赛时输给了武亦姝。她们原本比分咬得很紧,回答到第七题时,她的总分只与答完并答对九题的武亦姝有11分之差,眼看就要超过对手。不料,陈更遭遇到了这样一道选择题:“飞上枝头变凤凰”这句诗,最早是形容谁的?她选择了“苏小小”,正确答案是“陈圆圆”。陈更参加过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也在第二季中稳坐三期擂主,她知识丰富、反应快,一直被认为最有望冲冠。

  陈更以前爱散文、小说,21岁读研究生的时候,她偶然翻到了《蒋勋说唐诗》,从此爱上了诗词。“不同的文学形式会带给我不同的观感,诗词的观感就是乍看无奇,但越想越觉得有味道,它是一种很凝练的形式。最好的诗词作品,一定不是华丽的辞藻,是在平淡中见深情的。”陈更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即便诗词储备丰富,面对节目组出题时设的重重陷阱和干扰项,陈更依然防不胜防。“飞上枝头变凤凰”一题里,另外两个选项也是一代名妓,苏小小和李师师,不过她们都不曾是“凤凰”,歌妓生,歌妓死,只有陈圆圆,有从浣纱女到吴三桂夫人的经历。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是《中国诗词大会》两季的学术总负责人,也是出题嘉宾之一,在他的带领下,第二季诗词大会的出题嘉宾一共九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文史教授、研究员。每位出题者侧重出一种类型的题目,比如改错题、逆向思维题等,出完一批题目后,所有人集中到北京一周,互相背对背审阅,再开会集体讨论,一直讨论到没有异议了,题目才会被采用。

  题目大致分容易、中等、较难三个等级,李定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部分是观众耳熟能详的诗词:“因为节目定位是全民诗词狂欢,必须考虑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参与度问题。”

  与第一季只考唐宋诗词相比,第二季扩大了出题范围,涵盖整个古代诗词以及毛泽东诗词。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是出题第一重点,其次是唐宋词和宋诗,其它时代诗词各占一定比例,近代诗词中,林则徐、龚自珍到秋瑾的诗词也在出题范围之内。最终选择用来出题的诗词作品,接近400首。有观众评论,节目中的诗词基本不超过高中学习的范畴,李定广表示“不完全正确”,因为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所收的古诗词总计是低于200首的。

  诗词大多耳熟能详,为了增加节目的挑战性,就在出题的设置上、考点上下功夫——出“熟悉的陌生题”,这是《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提出来的。譬如陈更答错的“飞上枝头变凤凰”是名句,却鲜有人知道它的诗名叫《圆圆曲》,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

  “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很熟,但“新燕”是什么意思,一般人都没思考过;又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小学生都会背,但它写的是哪个季节,即使是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博士生也可能选错答案;题目还包括“八百里分麾下灸”中“八百里”的含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无处寻”的主要原因。“凡是说我们的题目他都能答对的,那肯定是吹牛。”李定广说。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方笑一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命题专家,他提到了出题时干扰项的设置。比如问李贺“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间马嘶晓无迹”中的“刘郎”是指以下哪位历史人物,题目提供了三个选项:汉武帝刘彻、唐代诗人刘禹锡和三国时期的刘备。正确答案是刘彻。“历史上,刘彻、刘禹锡、刘备在古诗中都曾称‘刘郎’,观众很可能会弄混。但这两句诗里的‘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秋风客’指汉武帝写过《秋风辞》,因此这里的‘刘郎’只能是指汉武帝刘彻。”方笑一说。果然,最后选手也答错了。此外,选手每道题的答题时间只有十秒钟,这无疑又加大了题目的难度。

  陈更记得,临上场比赛前,节目组会提前几天给选手一本5万多字的文档,但这本文档对她几乎无效,“相当于给了你所有诗词,希望大家再巩固一下自己的储备,不要表现得太丢人,但其实对于答题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康震认为目前诗词大会的出题难度刚刚好。“古典诗词很多,真正能够口诵相传的,也就是那些名篇佳作。我们的目的是唤醒大家热爱古典诗词的这颗诗心,就不要把它变成拦路虎,恰恰相反,要把它变成一个迎客门。”

  2“学术超男超女”不通诗词?

   

  “学术超女?”蒙曼对于网友对她的这番玩笑的称呼感到很意外。她平时不看电视,家中连一台电视机也没有,却喜欢活跃在荧屏上。除了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她还参加过《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

  除蒙曼以外,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中,王立群和郦波也是电视上的“熟面孔”。有人总结,比起于丹、易中天这些第一代学术明星,郦波、蒙曼们更懂网络、电视语言,也更谙熟综艺效果。

  第二场比赛,挑战选手姜闻页答了一道选择题:“掷果盈车”的典故描述的是哪位“帅哥”?备选项中有西晋文学家潘岳、三国文学家嵇康和唐朝诗人王维,正确答案是潘岳。

  “掷果的不是别人,是一群老太太啊!就是现在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这个级别的人,她们可能对美男子表达起来,就不像年轻女子一样害羞,就比较直接奔放了,所以是‘老妪掷果盈车’。”蒙曼在录制节目时点评道。

  康震听完,补充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时代,人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喜欢姣好的容颜。大家追星,有人说,只看其面貌,未见其内心,实际上大家喜欢自己追的这个星,都相信他既有姣好的面容,也有美好的内心。”

  “潘岳也是,”蒙曼继续说道,“‘潘江陆海’,在文学上是跟陆机齐名的,如果只有外貌,老妪也不至于那么喜欢他。”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郦波也以同样的“古今嫁接”风格,回答了“学术超男”的问题:“如果孔子活在当代,他也应该愿意走上电视课堂。因为孔子做的就是大众教育。其实商周以来就有标准的学校,为什么孔子就那么伟大呢?因为此前的学校,包括庠序之教、稷下学宫,做的都是精英教育。而孔子第一个‘变官学为私学’,本质就是把小众教育做成了大众教育,而电视文化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大众教育平台。”

  颇为轻松的节目样式,让点评嘉宾时常玩得兴起。《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九场,郦波即兴创作了一首苏轼诗词的集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节目播出后,这首诗很快迎来了旧体诗专家的批评。有人指出其中存在着格律、押韵问题,批评随后升级,甚至有人提出,节目中的点评嘉宾们都是“不通诗词之流”,联名要将他们逐出节目。

  诗词大会虽是录播节目,但一直使用直播模式,一旦开始,节目就不叫停。“开场大概还有两分钟左右的时候,我突然脑子里想到宋以后经常玩的一种创作形式,叫做集句,就是把古人曾经写过的诗各找一句,组成一首新的律诗。我对苏东坡的诗词比较熟,就集了一下苏东坡的诗词,作一个绝句。”郦波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有人提出“千古绝句,只要是首句平起的,没有不入韵的”,郦波认为说得太绝对了,他分析,“平起入韵大多是宋以后的规则,唐代李白写过《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平起的首句‘帘’,在平水韵里应该是下平十四盐韵,那么就出韵了,因为它的韵脚上平四支韵。”

  也有人指出他撞韵,郦波表示,撞韵也很常见,他举例王安石名篇《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就是撞韵。

  “但从诗的格律上来讲,首句要出韵,我没有压在平准韵上,这个确实非常遗憾。”尽管对一些质疑做出了解释,郦波仍然承认了自己这首集句确有瑕疵。“我的即兴创作确实水平不够,有很多纰漏。我在各种场合,从不说自己写的是诗,只是一个水平一般的爱好者。”郦波对南方周末记者坦承。

  作为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认为这些批评声大多是“吹毛求疵”。“这是诗词学习大会,不是创作大会,在创作上不必过分苛求。”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康震却觉得,对于诗词创作,的确应该有所反思,“应该提倡创作和研究并重,研究文言文、研究古典诗词,如果会创作,体会将会更深。不可否认,现在在古典文学研究界,真正精通于诗词,或者是文言文创作的人,确实不多了。以后是否可以在教育环节中增加创作课程,都值得探讨”。

  3“光会背诗绝对不行”

  “诗词大会”另一个引发质疑的层面是:诗词大会=背诗大会?

  李定广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题目中至少有一半不是考背诵的。”李定广说。第一轮每位选手须答9道题,其中有4至5道是选择题,全考理解水平、鉴赏水平以及背景知识。决赛题目是9道抢答题,考察的是观察、反应、理解等综合能力,光会背诗绝对不行。

  事实上,李定广本人非常提倡背诗。“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天然的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起良好的美感和语感。”他说。

  蒙曼也这样认为。“记忆本身不是可耻的事。现在讲素质教育,好像记忆变成可耻的了,如果没有记忆,传承本身断裂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她说。

  蒙曼举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幼年时读没什么感觉,到了少年,才知道是说春天,生命的喜悦感也因此被唤醒了;再大一点,又知道这首诗里不仅仅有唤醒,也有忧愁的,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春天也是短暂的,生命的意义,不得已的感觉,就能出来了。“三十岁听有三十岁的味道,六十岁听有六十岁的味道,当然三岁听有三岁的味道,但这一切都是基于背诵的。”蒙曼说。

  在上海师范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之前,李定广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这样的教育经历颇为罕见。他总结,大学生的诗词教育,一般注重审美鉴赏和背景分析;而中小学生的诗词教育,基于实用主义,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很难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和美感,留在脑子里的多是文字符号。

  选手陈更回忆起自己在《中国诗词大会》遇到的一首名篇,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跟其他孩子一样,她五六岁时就会背诵了,课本里只写道,表现了一种清冷、孤高的艺术境界,反映了诗人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康镇在现场的一番点评,打开了一段她不知道的历史——柳宗元很年轻就中了进士,本来一路青云,很得意的,但突然被贬到永州,整个仕途都断了,因为他所在的政治团体全部被打倒了,这是一种巢倾卵破的绝境。举家被贬到永州,没有地方住,只能寄住在寺庙里。一个北方人到了南方,非常不适应,浑身瘙痒,健康也出现了问题,他的母亲,也因为居住条件差,很快就去世了,因而柳宗元是在一个非常绝望的境地下写的这首诗。但写成诗以后,烦恼就被过滤掉了。“你会发现这短短二十个字,背后有这么长的故事,有这么深的感情,都被我们忽略了,挺可惜的。”陈更说。

  康震对诗词的走红保持了一份警惕。“咱不能有了诗词大会,就说诗词教育比别的任何教育都更重要,把我惹急了,咱明天再办一个散文大会,后天再办一个戏剧大会,大后天再办一个小说大会。诗词火了,但在日常的国民基础教育序列中,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在郦波看来,诗词大会的任务,仅止于唤醒、影响大众学习诗词的热情。真正的诗词学习在生活中。“文人、士大夫写诗写词,山野村夫也可以去学习。苏东坡就有很多布衣之交、方外之交,他们也经常有诗词游戏之作。”郦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