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png

当城市遇上"坏天气" 我们该如何防御?

科普中国 2016-05-11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王海波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主任工程师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当前,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身处城市之中的我们,满眼都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满耳都是“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尽享商业的发达、交通的便利。然 而,这个以钢筋、水泥、沥青为“骨架”看似坚不可摧的庞然大物,在一次次的气象灾害面前,却显得是那么脆弱。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 气气候事件愈发频繁,城市遭遇严重气象灾害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的关注。

   

  钢筋水泥的丛林(百度图片)

  伤不起的城市“五岛”

  城市与乡村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人口更加“扎推儿”,农田绿地被沥青水泥取代,工厂与汽车“喷烟吐雾”。即便不一定会造成气象灾害,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仍然显著改变了局地大气的热力和动力结构,并对局地天气气候、大气环境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正是在城市特殊的下垫面和城市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城 市气候这种特殊的局地气候类型。尽管不同大气候区的城市气候不尽相同,但却存在一些共同的城市气候特征,研究者们将其主要概括为城市“五岛”(热岛、雨 岛、干岛、湿岛、浑浊岛)效应。

  相对而言,“热岛效应”大家比较熟悉,是指城市中心地区近地面温度经常高于周边地区及郊区的现象,它也是城市气候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雨岛”说的是高 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并越积越厚,与空中悬浮颗粒物、暖湿气流凝结,易形成 局地暴雨;“干岛”通常与热岛相伴存在,指的是城市水汽压比同时期周围郊区低的城市“干”效应,这主要是由于城区绿地面积少,可供蒸发的水汽量少,特别是 盛夏时节,郊区农作物生长茂盛,城郊间水汽蒸散量差别更大;“湿岛”是“干岛”走向了另一端,指城区水汽压高于同时刻的郊区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 效应,它大都在日落后1—4小时内形成,因为日落后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降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低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而城区因热 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小,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浑浊岛”指由于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造成城区的低云量 多于附近郊区,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大气的浑浊度明显大于郊区。经常光顾城市的“坏天气”有哪些

责任编辑:优优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