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个接受“仿生眼”的失明患者将重启光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1-11

  你还在为日渐模糊的视力困扰吗?你还在担心视力后遗症而不敢开刀手术吗?你还觉得先天性失明无法治愈吗?

  一个名叫“仿生眼”的系统就可以帮你摆脱这些困扰。

  2017年,澳大利亚一名失明者将成为首个接受“仿生眼”的人。这种装置能绕开绝大多数视觉系统,安装在一副眼镜上的相机将会把关于世界的信息直接传输到大脑。

  “这一突破将帮助没有正常视网膜的人恢复视觉能力,你根本不需要任何眼球。”澳大利亚生物眼发明者、莫纳什大学的亚瑟·洛韦理说。这名澳大利亚志愿患者是在手术中失去视觉的。如果所有一切按计划进行,志愿者醒来时将会产生模糊的视觉。洛韦理说,我们必须看到,虽然已有的这些技术能够帮助一些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和后天性失明患者,但是这种设备对那些生来双目失明的人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最早研究“仿生眼”系统的一家名为“重见光明”的美国公司早先已经制造出一种被称为阿戈斯的视网膜假体系统。该系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17个城市提供,用于治疗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不过,阿戈斯还做不到让盲人彻底恢复视力,只能看到一些黑白的边缘和对照点。

  无独有偶,日本大阪大学开发了一种人工视网膜,经过试验,患者的视力由术前的0.0003提高到了0.0012。此外,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等正在努力扩大该技术的使用范围。

  “视网膜假体所处的阶段和人工耳蜗30年前所处的阶段相同。”澳大利亚仿生视觉主任博基特安东尼·博基特说,“我们现在知道视网膜植入体可以从临床治疗上让病人受益,而且我还认为我们将在下一个十年见证这项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种技术发展趋势将来会让先天性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日报海外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