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心跳偶尔停一拍属正常 休息不足可就真“伤心”了

人民网-科普中国 2017-03-30

  人民网3月30日电 (张萌)熬夜、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常常被人列入“扼杀”身心健康的“黑名单”当中。有网友反映,熬夜后出现了心慌、心悸的现象,还有人说长时间熬夜还会造成功能性早搏。究竟熬夜对心脏的健康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早搏?对此,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了北京复兴医院胸外科主任黄乃祥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周敏杰两位专家。

  意大利一少年成功植入人造心脏。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熬夜后为什么会感觉心“砰砰”跳地很快?

  黄乃祥介绍,心慌、心悸均指心跳过快,我们自己感觉到心跳“砰砰砰”跳得很快,大多用“心慌”来描述这种现象,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心悸”。周敏杰补充到,有时候心跳过慢也会有心悸感,心律不齐、早搏等也都可以产生心悸感。熬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熬夜打破了原有的生物钟。周敏杰表示,每个人睡眠的习惯虽然不同,但当突然改变作息时间,即改变了生物钟的节奏,对各个脏器的活动、整个身体的代谢都有不良影响。

  其次,休息不够充分。周敏杰介绍,睡眠时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休息的状态,心脏也是如此。睡觉时人的心率会下降,如果睡眠时间过短,心脏休整不充分,其承担的压力就会比较大。长期睡眠时间过短对身体的损伤较大,对一些人来说,会引发心慌、心悸等问题,严重的会出现功能性早搏等疾病。

  再次,当身体存在心脏缺血等潜在的病变时,也会出现心悸的现象,例如高血压、动脉硬化、潜在的心肌缺血等。周敏杰补充说,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可能产生病毒性心肌炎,这时候出现的早搏属于病理性的早搏,而且可能会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有传闻年轻人熬夜加班时发生猝死,其中有部分人就是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病症。

  此外,黄乃祥补充道,从生理角度来讲,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两种神经支配,两种神经通过相互抑制来控制心脏的跳动频率以及体内各个脏器的活动,其中交感神经能够使器官兴奋,迷走神经能够抑制、减缓心脏的活动。如果熬夜过于频繁,两种神经的调节机制可能会受到影响,使得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出现心跳过快的情况。

  休息不足与早搏的次数正相关

  黄乃祥介绍,早搏可以理解为心脏停跳一下,即正常搏动没有完成,漏搏一次,致使心跳的节律性被打破。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早搏的次数会有所增加,但1分钟不会超过5次。通常我们感觉不到这种情况,但当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时,注意力集中后可能会感觉到心跳不规律,出现短暂的刺激性咳嗽等。

  “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完全属于正常,就像走路时候偶尔也会不小心绊一跤。”黄乃祥解释说,休息不充分会造成早搏次数的增加。当1分钟内早搏次数超过5次时,就会出现心脏问题。心脏连续两次不跳动在医学上被称作二联律,三次称为三联律,当出现四联律时,患者大多已濒临死亡状态。周敏杰表示,心脏连续3-5秒不跳动就会产生黑蒙和晕厥,10秒就会引发阿斯综合征发作,患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心脏畸形矫正手术 (李春梅/中新网)

  心脏的“工作”状态你了解吗?

  我们的心脏每天24小时都在跳动,那它什么时候“休息”呢?黄乃祥对心脏如何“工作”给予了非常形象的解释。假设一个正常人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那么平均每次跳动耗时约0.8秒,其中心脏的收缩仅占0.1秒,心脏的舒张占其余0.7秒。心脏的收缩可以看作“工作”,舒张即可以视为“休息”,那么,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比例为1:7。相比之下,假设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时,那么一天当中休息的时间也仅占了三分之一。但当心跳过快时,心脏“休息”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其承担的压力较大,整体机能都会受到影响。

  对于如何保持心脏的健康,黄乃祥建议:

  1、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睡眠时人体处于休息的状态,全身的机能都在这个时段完成恢复,例如肌肉的放松、神经系统的松弛等等,因此休息时间一定要充足。

  2、无需刻意探测早搏的次数。健康人在正常状态出现的早搏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不必过分担心。过度紧张反而会造成身体的敏感,无益于身心健康。

  受访专家:北京复兴医院胸外科主任黄乃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周敏杰。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网-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