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或可“准临床治愈”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7-12-27 |
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亚太肝病研究学会第六届乙肝专题会议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主任鲁凤民教授报告了与厦门大学等单位的合作研究成果,并提出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安全停药”和“准临床治愈”新观点。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刊发在欧洲肝病学会会刊《肝脏学杂志》上。
我国目前有近8000万名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近2000万名慢性乙肝患者。为减少停药带来的疾病复发和反弹,各国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多强调患者长期甚至终生用药。而实际上,约20%的患者停药后并不会反弹。基于血清乙肝病毒RNA持续消失为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准临床治愈”概念,如果能经多中心进行大队列验证,未来可用于鉴别哪些患者可以安全停药。
鲁凤民介绍,研究人员首先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包括在病毒颗粒内的前基因组RNA,改变了过去认为只有在病毒的前基因组RNA逆转录转变为DNA后,才能形成子代病毒并继而从感染的肝细胞内释放进入血液的看法。这解释了乙肝病毒DNA消失的患者为什么还会出现严重反弹:虽然血清中的病毒DNA消失了,然而病毒的复制并未停止,只是换个样子成了RNA病毒而已。那么,如果血清中的病毒RNA也消失了,就可以安全停药了么?带着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小样本研究。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最早被发现的病毒成分,临床上也多以其消失作为评价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的标准。但现有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很少能使患者血清表面抗原阴转,影响患者的治疗意愿和依从性。另一方面,临床实践中却常常有病毒DNA长久消失,血清中的表面抗原持续低值阳性的现象。
鲁凤民团队和其他实验室的早期研究显示,肝细胞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往往会有病毒的DNA片段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这些病毒DNA片段虽然不能产生子代病毒,但却有产生表面抗原的能力。理论上,患者长时间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体内病毒持续复制模板(cccDNA)已经消失,但血清中的HBsAg却持续阳性。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41名长期接受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病毒RNA水平和肝细胞内cccDNA的活性。结果显示,血清病毒RNA的持续消失反映了肝细胞内cccDNA池的耗竭或者转录静默,鲁凤民称这种状态为“准临床治愈”。
据悉,在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防控重大专项的持续支持下,鲁凤民课题组将对血清乙肝病毒RNA的临床意义进行系统研究,以验证“准临床治愈”和基于此的安全停药的可行性,并推出我国慢乙肝临床治愈路线图,使更多的患者实现临床治愈。(记者 付东红)
来源:《健康报》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胶囊机器人胃镜揪出早期胃癌
下一篇:染色体平衡易位阻断试管婴儿诞生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