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png

辫子戏与科幻片

科技日报 2016-09-01

    8月21日,80后中国女科幻作家郝景芳继刘慈欣后再获雨果奖,这是国际对刚起步的中国科幻创作界的认可,其实,我认为这一潮流更是中国孩子的福音。

    看电视,十个台有五六个台播的是“辫子戏”。那些梳着辫子,穿着长袍的古人充斥荧屏。

    网络、图书市场也是如此,先是明朝那些乱事,一窝蜂跟着上了一筐;其后,又有清朝那些乱事,跟着又是一筐接着一筐。

    众所周知,媒介是最好的传播工具,对于少年儿童,当下尤以电视为主。而如此之多的“辫子戏”,让人在野史中打转,离科学之远实在让人忧心。每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我们的科学素质一直不能提高,时不时的还往下掉一掉。我在想,如果我们“辫子戏”少那么一些,通过影视、图书多做些科普宣传,多播些科学、科幻的作品,让我们浸染其中,我们的科学素质也许会有一些提高,尤其是对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思维会更开拓、创新一些,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许贡献会更大一些。

    让我们看看几个引进的儿童剧,《天线宝宝》《迪迦·奥特曼》《弹珠警察》《数码宝贝》,还有《哆啦A梦》,等等。这些作品都是给儿童带来欢乐的同时,让他们有无尽的科学幻想。以《数码宝贝》为例,该片描述几个少年,在数码科幻世界里的冒险和奋战的过程。这种科学引导、寓教于乐都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吸引人很爱看。

    如此看来,我们科幻儿童剧的引进是成功的,但对于成人的科学、科幻片我们引进得很不够,抑或我们压根就没有想到科幻片对于成人的作用与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刘慈欣、郝景芳。

    (唐先武)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