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诞生:人类社会因此而深刻改变

科普中国 2016-07-01

   三十年前,人们还在批评老子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是唯心主义,然而今天,人们却能在家里、户外使用电脑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进行工作,完成购物和读书等,这是以往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互联网启动了人们的工作、购物和休闲活动的新模式,彻底地打破了人们对于固定工作场所的老旧思想,使整个世界成为了即通有无的信息共同体。真正地把人们带入了令人惊讶、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的新境界。那么这项伟大的变革是从何开始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转动时间的齿轮,回到那个勇于创新的年代。

  1957年10月5日,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引起了冷战时期美国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恐慌。两个月后,时任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建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的计划,这个计划简称“阿帕”。此次计划的筹备金共有520万美元,总预算为2亿美元。“阿帕”以提升国防实力为目标,获得了强大的资金支撑。其中,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互联网技术也是在该计划的支持下诞生了。

  1960年春,阿帕信息技术处理办公室第三任主任罗伯特.泰勒,在阿帕署长赫兹菲尔德的办公室里,提出了建构一个小型试验网络的计划,短短二十分钟的交谈,泰勒的计划得到了署长的大力称赞和一百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计划通过后,泰勒不遗余力地搜罗各方计算机将才,其中包括计算机天才拉里.罗伯茨、提出“分布式通信理论”的保罗.巴兰、起草TCP-IP协议的罗伯特.卡恩和温顿.瑟夫和分组交换理论的专家伦纳德.克兰罗克等一系列专业人士。这组精英计算机科学家被授权自由研究,这恰恰是爱好自由的他们适合的科研工作氛围。

  他们描绘了如“渔网”般分布式网络的构想,提出取消中心节点的特权地位。这张网提供了数据流动的无限可能途径,简单说,就是渔网上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每一个点都是重要的,每一个点同样也都是不重要的,这张网上每一个新加入的点都能和已有的节点互相扩张和增强。

  此外,1969年10月29日晚,洛杉矶和斯坦福的研究员相隔五百多公里,预备传递“LOGIN”(意思是“登录”)这五个字母,最终因为系统崩溃只成功对传了两个字母“LO”(意思是“瞧”)。人们无法想象,这两个字母的传递成功却成为互联网诞生的标志,成为日后大数据和云网络的摇篮。

  1983年1月1日,阿帕的TCP-IP协议在众多的网络通讯协议中胜出,打破了各个机构设立不同规则的局限性,成为人类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1991年,曾供职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总部的蒂姆.博纳斯.李和同伴通过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实现了他的目标——“连接所有人”,然而,蒂姆放弃了自己的专利申请,从此网络应用终于走出专业代码的狭窄通道,普通人也可以通过页面链接自由浏览信息。

  较之蒸汽机发明带来的伟大工业技术变革,互联网掀起了一场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社会革命,改变了文明演进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无所不在的新型网络社会,彻底改变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联系。没有互联网,人类现在几乎寸步难行。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可以使一家微博网站一天内发布的信息超过《纽约时报》辛勤工作60年的工作量,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一天上传的影像,可以连续播放九十八年。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拥有着前人从未有过的如此巨大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物质便利条件,以及言论和关系的极大自由度和资源整合拓展的丰富可能性,让我们拭目以待,也祝愿互联网在时代的峰沿上引导人们前行的时候,真正造福我们的后代子孙!

责任编辑:六千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