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强迫症吗?

羊城晚报 2016-12-09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 张斌

  你是否会体验到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日常生活。而这些想法或冲动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你的。你虽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它们,那么你很有可能患有强迫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张斌表示,强迫症这种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受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从而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症平均延误治疗约7年

  强迫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科研调查表明其也是15岁—44岁中青年人群中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目前认为病因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但尚无定论。

  该病特点是起病早,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病程迁延,普通人群中的终身患病率为2%-3%。且很多人因为对强迫症的不理解、病耻感等原因,平均延误治疗约7年。张斌表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强迫症的病程趋向慢性化。

  抵抗强迫情绪让人感觉焦虑

  强迫症是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特点是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在强迫症发作期间,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病患与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张斌介绍,强迫思维是指能让人感受到焦虑等不适感上升的念头、想法、冲动或画面。为了抵抗由此带来的不适情绪,患者不得不采取抵抗行为缓解患者的焦虑,这种主动采用以对抗强迫思维,缓解焦虑情绪的行为就是强迫行为。例如以下几种情况——

  可以观察到的仪式性行为:比如反复检查、反复清洗、反复计数、反复摆放物品等;

  回避性行为:比如为了不被污染不去公共场所、不接触被认为是脏的东西、不去某个区域等;

  发生在脑中难以观察到的思维性行为:比如反复祈祷、反复默念、反复在脑中确认等;

  一些中和性的思维活动:比如自我安慰(医生让我这么做的,肯定没有关系等),这种帮助减少焦虑的行为,也属于强迫行为。

  治疗需要患者有足够的勇气和精力

  强迫症状常常不请自来,让人倍感烦恼。张斌指出,为了探索触发症状的内外线索,则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症状。“当感受到症状发作时,立即进行记录,不要等到一天结束或者第二天再来靠回忆去做记录,只需用几个描述性的、确切的词语即可。这些记录能够更好地帮助了解自己的症状和痛苦程度。”

  张斌表示,医生也可以通过症状日记本,全面收集和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引发患者焦虑的内外部线索和情境,从而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暴露反应预防疗法作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具有明确的疗效。

  他介绍,在进行暴露反应预防疗法时,患者需故意、长时间暴露在那些引起强迫性焦虑、痛苦并促使自己采用强迫行为的情境中,并不允许采用常用的强迫行为降低紧张感,直至焦虑情绪自发缓解。经过反复、多次练习,患者会发现即使没有强迫行为,灾难也不会发生,可帮助患者应对压力环境,逐渐学会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帮助您学习应对自己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暴露反应预防疗法没有药物副作用,但需要患者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 张斌指出,暴露反应预防疗法治疗过程中会存在短暂的不快,甚至在某些阶段患者会感受到更大的焦虑和紧张,但一定要相信只要选用适当强度的暴露项目进行练习,完全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李晓姗)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羊城晚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