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究的雾霾心理学深圳特区报 2016-12-14 作者:文/王晓华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
王晓华教授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从学院蔓延到民间。由此可见,存在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雾霾,它是外在雾霾之源。
入冬以后,雾霾长期扮演生活戏剧的主角。它不请自来,挥之不去,充塞天地,笼罩万物,折磨众生。被雾霾包围的人们苦中作乐,纷纷为其写诗作赋,极尽调侃之能事。有些文章辞藻华丽,诙谐有趣,堪称极品。然而,在喧哗的戏谑之声中,严峻的事件再次被喜剧化,审美的冲动占据了上风,环境危机则似乎被轻轻抹去了。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现象,折射出值得深思的雾霾心理学。
在流行的网文中,“品”字频繁出现,雾霾则嬗变为鉴赏的对象。在鉴赏者眼里,它们或醇厚,或沉重,或激烈,或湿热,各有不容忽略的特色。于是,转换出现了:雾霾似乎不是折磨众生的有害之物,而是可以与风花雪月并立的新型景观;人们可以“约三五好友于高楼平台”,守持“一壶老酒,半根驴肠”,欣赏风格迥异的“奇霾”。这当然是戏谑之语,但却颇得“日常生活审美化”之精髓: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腐朽可以化为神奇,灾难会显露祥兆,有害之物也能赏心悦目。
记得,当年学术界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时,有人曾经袒露自己的忧虑:不加分别地对日常现象进行审美,恐怕会遮蔽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不无道理:雾霾是一种人工产物,它的背后隐藏着社会学上的症候,但对它的审美冲动却遮蔽了问题的严重性。它给出了一种陈旧的暗示:需要转换仅仅是心态。果真如此吗?即使你以审美的态度对待雾霾,它依然肆虐,仍旧危害众生。事实上,笼罩大地的雾霾绝非温柔敦厚的审美对象:由于它频繁出现,愈演愈烈,有些地方的肺癌发病率升高了60%,医疗成本和家庭投入都大幅增加,更不要说人们为此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有医学专家指出:“雾霾比SARS更可怕”,因为相比非典而言,雾霾对人的危害更普遍,持续时间更持久。显而易见,雾霾的流行造成的是生命之殇,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将它审美化会产生更浓重的精神雾霾。
雾霾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图源于网络)
审美意味着观照。在对雾霾进行审美时,许多作者展示了一种局外人才有的冷静:他既处于雾霾之中,又仿佛出离其外。其中的潜台词不言而喻:雾霾是别人的作品,吾辈只是旁观者;在我进行鉴赏之前,它已经出现。揶揄、戏谑、讽刺的锋芒指向别处,自己的责任则被遗忘(遮掩)了。他似乎是在场的缺席者。于是,有的人一边调侃雾霾,一边延续着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如开大排量的机动车);一边感叹雾霾之厚重,一边维护高污染的行业。不知不觉间,他们演绎了南辕北辙的悖谬:雾霾是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如此行动的你是不是也是污染物的输出者?如果是,还能一味旁观雾霾之美吗?事实上,雾霾频发源于人口的增加、消费指数的攀升、转型速度的滞后,而这与每个人都不无关系。说白了,我们都是雾霾的共同制造者,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看,调侃者最应该调侃的是他自己,最应该解剖的是支配我们的雾霾心理学。
道理如此简单,为何仍被频繁遗忘?秘密依旧隐藏在个体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习惯于承受生活的后果,逐渐遗忘了自己的主体角色;在面对包括雾霾在内的社会现象时,他习惯于旁观而非参与、调侃而非提出建议、戏仿而非采取行动;为了掩饰这种精神之轻,有关心态的言说开始流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从学院蔓延到民间。由此可见,存在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雾霾,它是外在雾霾之源。(文/王晓华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lijia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