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为什么老人不愿和儿女同住

北京晚报 2017-02-28

  当你老了,想和儿女住在一起吗?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是现实生活中,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的老人似乎更倾向于自己住。据此前中国一线城市的老人调查结果显示,40%的父母不希望与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而是希望有个人自由空间。

  那么,什么样的老人没跟儿女住在一起呢?又是什么原因让老人不愿意享受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反倒乐意“独守空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部分社区老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

  住在儿子家感觉自己像外人

  家住房山区南沿里社区的刘老太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可身体硬朗,思维清楚,性格开朗。从上世纪80年代初,她就和老伴儿在这里安家了,直到上了岁数,四个儿子在外面成家立业,老两口依然单独住在这里,买菜做饭洗衣打扫,样样都亲力亲为。前几年,老伴儿患了老年痴呆症,刘老太又多了个照顾病人的职责,但她照样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鉴于老人年事已高,儿子儿媳多次提出要将老人接去同住,老人们总是婉言拒绝。

  去年春节前,老伴儿突然离世,刘老太遭受了极大打击。作为儿女,深知母亲内心的痛苦。于是,刘老太的四个儿子商量,轮流将母亲接到自家住。刘老太同意了,可没住多久,还是返回了自己的老房子。

  其实儿子儿媳特别孝顺,可刘老太为什么还是回家了?因为她觉得怎么都不如在自己家里自在。老人睡眠时间少,早上5点多就醒了,但怕吵着儿子儿媳,醒了也得在自己房里待着;晚上五六点饿了,可儿子儿媳还没到家,刘老太又不好意思自己开伙先吃;想出门去买个菜,也被儿子拦下担心她一个人在路上出岔子。另外,房间的摆设都是儿子儿媳弄的,刘老太平日闲来无事做的小手工作品也不敢往桌子上摆,担心他们会不喜欢。“我知道他们想让我住得舒服,但我老感觉自己像个外人。”

  回到和老伴儿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刘老太的心才轻松下来。两居室虽然不大,但收拾得整洁利落,墙上挂着老两口的合影,卧室里也随处可见儿孙满堂的温馨照片,桌子柜子上摆放着她平时制作的剪纸、丝袜花等小作品。每天早上5点多出门,在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的社区里遛弯,和多年的老邻居打声招呼、和居委会的姑娘小伙儿们聊聊天,儿孙有空了来看看她……她更喜欢这样的生活。

  从早忙到晚成了免费“仆人”

  刚刚从美国旅游了一个月回来的林阿姨,下周又要出发去桂林了,她的朋友圈里不是她参加跳舞、唱歌活动的图片,就是她游览名山大川的旅游照片,每天都精神饱满,活力充沛,一点儿不像已经65岁的老人。她觉得,退休生活能活得这么潇洒,得益于没有跟儿女一起住。

  林阿姨的儿子已经结婚好几年了。“刚结婚头一年,和儿子儿媳一起住,那感觉真是不咋地。”快言快语的林阿姨觉得,自己和老伴儿简直就是儿子儿媳的免费“仆人”。早上6点多,老两口起床要先给小两口准备早餐,有时候还得敲门叫起床,怕小两口上班迟到。儿媳喜欢猫猫狗狗,在家里养了一只狗和两只猫,“喂猫遛狗的事儿也都是我们俩的。”到了中午老两口随便热点儿剩饭剩菜,下午休息一会儿就得琢磨着晚上做点儿什么好吃的。经常是费尽心思做的晚饭,小两口还觉得不合胃口。而收拾屋子、洗衣服这样的家务事,也基本上都是林阿姨代劳。

  林阿姨爱唱歌跳舞,退休后还参加了社区里的合唱团,有时候合唱团的姐妹们会组织郊游,甚至出国游玩,但林阿姨总因为还要照顾儿子儿媳而参加不了。想来想去,林阿姨提出和儿子儿媳分开住,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来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享受晚年生活。现在,林阿姨去老年大学学电脑、和老友爬爬山……每周一到周五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人也显得年轻了许多。

  老旧小区“同住”比例高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老旧小区里,老人和儿女一起住的比例相对较高。“一般70岁以上、年纪较大的老人,或丧偶的老人愿意和儿女一起住,方便儿女照顾自己。而60多岁的老人大多不愿意和儿女一起住”,东城、西城部分小区的居民告诉记者。另外,有的老人儿女结婚后没有能力自己买房,还有一些老人为了帮儿女带孩子,不得不一起住。

  但文化程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老人更愿意自己住。在一些新建小区里,买房的年轻人条件相对较好,他们的父母大多有自己的住房,“这样的老人退休之后有自己的生活,或者参加一些文体团队,自己也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分析]

  生活习惯和观念不同是主因

  老人习惯早起,年轻人爱睡懒觉;老人喜欢吃软糯食物,年轻人不一定喜欢;老人习惯勤俭,有的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这些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总是让老人和儿女之间出现代沟,久而久之就不愿意生活在一起。

  比如,周末年轻人想睡个懒觉,但是老人起得很早,总是叫孩子起来吃早饭,虽然是好心,但是年轻人会不高兴。专家建议,现在社会基本单位已由原来的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转变为两人或者三人的小家庭,一些老人是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而更多的老人也“想开了”。如果老人明确表示不愿和儿女一起住,而且老人身体健康,心态也比较好,那么让老人独居可以让老人更自由、更轻松,老人也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服务]

  临时儿女“亲情陪伴”送上门

  虽然独居可以让老人更自由,但子女远离身边的时候,依然需要有人能随时照应,尤其是高龄老人,此时社区或志愿服务团队就凸显了其重要作用。

  在刘老太居住的南沿里社区,就有一个由12人组成的亲情陪伴志愿服务团队,随时对社区空巢、独居老人开展陪伴和照顾。去年年初,得知刘老太的老伴儿离世,亲情陪伴志愿团队的志愿者隗慧美就经常去敲刘老太的家门,看老人在家是否安好,或者下班之后先去老人家坐坐聊聊天再回自己家。尽管老人说“不用安慰”,但隗慧美还是坚持每周探望一至两次,有时给她量血压,有时邀请她参加社区活动。“有一次刘奶奶的血压有150多,给我吓得够呛,赶紧给大哥打了个电话问要不要送医院。”隗慧美和刘老太的儿子建立了应急联系,成了老人身边的临时儿女,随时沟通老人情况。一年多来,刘老太已经基本走出了痛失老伴儿的阴影,每天都把生活安排得非常充实,笑容又回到了老人脸上。

  在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也有一个养老巡视团队,巡视员每周要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进行上门巡视,在健康状况、卫生环境、居住环境、煤水电使用安全、精神状态等5个方面对老人进行评估。邹岩就是大新开胡同居民孙大妈的巡视员,上门巡视的时候,他会提醒老人注意电暖器安全,会听老人唠叨唠叨邻里之间的纠纷,“每周见一次,跟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正在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照料、助餐等服务的同时,提供入户巡视、亲情陪伴、调解等精神关怀和软件服务。(记者 叶晓彦)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北京晚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