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需要一种仪式感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7-12-27 |
心灵需要被呵护。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踏入2017年,我们的人生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很多人在回顾2016年时忍不住感叹,岁月飞逝,匆匆一年,自己似乎没什么成就感,甚至都感觉不到在成长。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心灵的成长需要仪式感。伴随着生命的演变,我们的心灵也在不断成长。只是,对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
仪式宛如一道门
人生成长仪式乃至心灵蜕变仪式的缺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我们讨厌繁琐的礼仪和程式,但顺带着也把很多非常有必要的仪式一并给消灭了。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需要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其节拍。
今年28岁的小王,说话做事像个大男孩。他从来没有与父母分离过,甚至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每天晚上回家后父母都会向他训话,询问一切事情,好像他还是个小孩子。显然,小王及其父母的内心与现实都已脱节,没意识到小王已成人,需要独立的空间。
30来岁的小丽,极力要求母亲进她的房间前必须敲门,母亲答应了,但仍然时常不打招呼就推开她的房门。最后,她生气了,给自己的房间加了一道锁。刚加锁时,她心中感到非常不安,觉得这是对父母的冒犯。但慢慢地,她由衷地感激这道锁,即便是面对父母,她也需要一个绝对隐私的空间。一个绝对隐私的空间,对于任何人的心灵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不仅父母不能随意侵入儿女的空间,儿女也不能随意侵入父母的空间。西方人很在乎这一点,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了孩子单独的房间或床了。这个简单的仪式,既是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也是尊重自己的独立空间。
对前面提到的小王来说,离开家是重要的成长仪式——至少有一段时间离开家,自己去外面闯荡,他需要借助这个成年仪式来确认自己已经是个男子汉了。这个仪式很重要,但常常被我们忽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自出生到成年就没离开过城市,他们在这个城市长大、读书、工作,不愿去外地上大学,更不愿意出国留学,一直住在家里。因为从未与家分离,他们都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是成年人了。对这些人来说,心灵成长的仪式是独自生活。如果离开家很难,那他们还可以做一件简单的事情:给自己的卧室上一道锁。这也是一种仪式,这是在告诉父母或其他家人,我已是一个独立的人了,需要自己的空间,你们进入我的空间前请先打招呼。小王没有这样做,他觉得这是对父母的冒犯。于是,每天晚上回到家,他的父母常常不打招呼就推开他的房门,看看他在做什么。这表明:父母可随意侵入他的心理疆界,他根本无权拥有自己的隐私空间。
仪式,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保证我们在固定的时间、空间,按照固定的形式和规则完成一些象征性的行为。古代很重视成长的仪式,不同年龄段都要举行仪式,以提醒人们已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了,未来需要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已与过去大不相同,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仪式宛如一道门,这道门,把我们的人生路划成两段,前一段属于过去,后一段属于未来,但门仍是通的,属于门那边的过去并未消失。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象征,在提示我们转变已发生。举行仪式的那一刻,你踏在那道门上,既未脱离过去也未迈入未来。但同时它也在告诉我们,你正脱离过去、迈入未来。
心灵需要“瓦尔登湖”
亲人突然去世,你不能承受这一打击,于是否认亲人已经离去的事实,仍给他留一个房间,吃饭时给他留一双筷子一个碗,每天晚上和他对话……就好像他仍然活着一样。这种沉溺令自己深陷痛苦而不能自拔。那么,我们可以举行一个郑重的仪式,提醒自己亲人的确已经离去。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为了忘却,忘却既不能真正做到,也不利于心灵的康复。这也是仪式的一个含义。
失恋了,很多人拒绝接受这个事实,举止反常,心理上仍与过去藕断丝连,这种沉溺妨碍了心灵的成长。这时,你可以给自己举行一个仪式,告别这一切。
在生活中,我们的人生不断地发生转变,每一次转变,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譬如成长的仪式——离开家、成年、结婚、为人父母;譬如团聚的仪式——春节、端午、中秋;譬如告别的仪式——与恋人分手、葬礼;譬如纪念的仪式——清明、周年祭奠……这些仪式,都在提醒我们人生的确有过一些转变,必须直面。假若逃避这些,我们的心灵就会生病。大多数情况下,面临转变的时候我们总是心情矛盾。一方面,我们很可能会为未来而欣喜雀跃,但另一方面,我们必然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忧伤。因为,任何丧失都会导致忧伤,不管这丧失是好是坏,更何况进入新的人生阶段还常常意味着一些美好事物的丧失。譬如,成为一个成年人,就意味着必须要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同时放弃未成年人的一些生活方式,也恰是因为这一点,很多人并不愿意完成离开家这个成年仪式。
成长本身就是心灵的需要。真正关注心灵的人,除了要完成那些最基本的成长仪式之外,还需要一些特定的仪式,以让心灵与尘世的喧嚣起码在某段时间保持一段距离,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思想家亨利·戴维·梭罗。有两年多时间,他一直独自一人在波士顿城外瓦尔登湖边的一间小木屋生活,并借由这一段经历的思考写了著名的《瓦尔登湖》。对这一段生活,梭罗描绘说:“我到树林中去,因为我希望从容不迫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看看我是否能掌握生活的教诲,不至于在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他自己的“瓦尔登湖”。如果你做不到像梭罗那样,可以有一些简化的选择,譬如:每天写一段简短的心情日记;每天给自己留出半个小时的绝对独处时间;每年有一个星期的旅游,去海边或河边,看清水流动……这些都是简单的仪式,让你和尘世的喧嚣暂时保持一段距离,给心灵成长的空间,同时又保证你不与现实脱节。
处处可进行心灵仪式
在选择你的“瓦尔登湖”时,无妨将时间、空间和方式固定下来,发展成一个清晰的仪式,这样方便比较过去与现在的差异,意识到心灵的成长。你也可以选择更简单的,譬如每年选一段固定的时间,读一本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书或看最有启发的电影,这是对心灵最简单的检验。
2000年,我读了《挪威的森林》,书中的诸多人物和故事就像是个载体,帮我梳理了我当时的人生哲学。2006年,我把这本小说又读了一遍,感受明显发生了变化。借助这个很简单的仪式,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人生体验、人生哲学的翻天覆地变化。两次读同样一本书而带来的如此不同的感受,使我对自己的转变看得非常清晰,而不再是在混沌中成长。现在,我正重读国内知名作家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1998年,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便极大地受到了启发。现在再读它,我知道自己已经远远超越了那时的境界,的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认识到仪式的重要性很关键,至于怎么履行仪式并不是特别重要。你可以沿用传统的仪式,尽管有些传统你永远也无法完全明白,你也可以用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仪式来引导心灵蜕变。社会普遍讨厌仪式,因为曾有太多的繁琐仪式让我们陷入了形式主义,而陷入形式主义的人也是与心灵失去联系的人。譬如,强迫症患者特别喜欢仪式,但他们发展出的不容更改的仪式,只是为了逃避感受生命中的真相,这些仪式只能让他与自己的心灵更远。
有的人喜欢仰望清澈的星空,有的人欣赏海上日出,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适合自己心灵成长的仪式。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当举动是出自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你照看菜园可以是因为需要蔬菜,但也可以是想和大自然亲近;你把房间弄得洁净漂亮,可以是一种习惯,但也可以是为了心灵的安宁。以灵魂来导向自己的行动,你就会觉得更有仪式感。 (武志红)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下一篇:一到重大节日,人类就想“造人”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