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药农不种,药商囤货……中药快吃不起了

生命时报 2017-01-24

  受访专家: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主任 龙兴超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 张 征

  本报记者 谭卓曌

  疯狂的太子参、三级跳的三七、爬陡坡的金银花……对于一直依赖中药的老病号来说,中药材的涨价真让人苦不堪言。2016年12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新闻会上,中药材价格暴涨成为关注焦点,中药越来越吃不起的感慨接连不断。

  74%的中药材价格上涨

  南京的文小姐身体不好,这两年一直用中药调理,每周要花约700元。“我记得小时候,中药的价格一直比西药便宜,很多人生了大病治不起,都会求助中医中药,物美价廉。可现在怎么这么贵了?”

  “就一个月工夫,怎么贵了这么多?”家住北京昌平的魏女士到药店买川贝,打算用来炖梨治咳嗽,却发现每克涨了1元多。“每次大约要用5克川贝,这就得多花5元。我这咳嗽是老毛病,小小的涨价成了大负担。”

  中药价格贵,不仅老病号吃不消,偶尔吃副中药的人也对药费有点吃惊。广州的李先生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怕老吃西药副作用大,转而来到中医科。拿到中药处方,他大吃一惊:“7天的药量就要600元!我以前吃的西药每周只需要100元,中药可贵多了!”

  “2016年开始,每公斤川贝至少涨了1千元。”从事中药材批发生意的药材店老板荣飞告诉记者。记者联系的3家药材店老板都表示,很多人看到川贝比较贵,只好去找作用类似的西药代替。这一现象非常普遍,中药的吸引力因此逐渐下降。

  监测数据显示,与2015年同期相比,2016年4月监测的537种中药材中,有399个品种价格上涨,占74%;涨幅在21%~50%的药材品种最多,达154个,个别品种涨幅甚至超过了400%。“不可否认,部分中草药的价格确实在涨,比如白芷、川芎和生地三类大宗中草药的价格,相比2007年分别涨了50%、56%和82%。”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主任龙兴超客观地指出,整体而言,中药材市场未发生几何式上涨。代表中药材市场情况的中药材综合200价格指数(由常用的200个大宗中药材价格情况构成)显示,2007年1月的监控起始点位为1000点,2017年1月的点位为2579.93点,在10年的监控期内,指数涨幅还未超过2倍。

  中药不“亲民”原因何在

  中草药为什么丢掉了“平价亲民”的帽子?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张征认为,中药材不同于化学药,它具有农产品的特性,价格波动大,易受天气、地域、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它属于资源类产品,如野山参、藏红花、冬虫夏草等,数量逐年减少,价格相应逐年增高。

  龙兴超说:“近年来,社会对中医药更加重视,导致中药材的需求量上升。”整个行业的供应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种植成本高、收益低,药农不愿把资金投入中草药的种植上,致使产量减少。以川穹为例,若一亩地的产量是200公斤,按每公斤19元的收购价计算,去掉肥料等成本,药农一年的收入仅1500多元。

  第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中药经销链条,致使疯涨的价格并未转化成药农的收益。拿川芎为例,药农的收购价约为每公斤19元,从收购商到药厂,再到医院药房,经过层层倒手,其价格至少涨了5倍。

  第三,加工工艺落后,导致成本增加。中药产品要经过采收、加工、炮制等多道工序。任何一道低效的工序都会增加成本。比如中药饮片,仅封装、分发,价格也会增加不少。

  第四,一些商家的囤货行为,使中药材显得奇货可居。药材店老板荣飞透露,国家出台中药材标准后,各大药厂开始大量收购药材并长期囤货。尤其是几个销售大户,专门囤积野生中草药,如四川产的炉贝等。“囤货使市场供给更少,价格走高。”

  建立合理价格机制是核心

  “我们更希望中草药的价格能稳定。”荣飞说,中草药涨幅严重时,整个产业链容易因大型企业囤货而被控制,批发商都会叫苦不迭。“现在中药材的价格处于高位,会不会引发药农瞄准个别品种一哄而上,到收获时节出现药贱伤农的现象,这些都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龙兴超认为,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是周期性的变化,大概在2018年会有回落。他进一步指出,适当调整中药材的价格,是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具体来看,第一,中药材价格过去一直偏低,直接影响了药农种植和采收的积极性。第二,当前的中药材价格并不会削弱中医的竞争力,反而能推动更多人投入到中医药的发展事业中。第三,在制定合理价格机制时,有些中草药的价格要适当提高,随着供应商的生产规模扩大,价格也会随之下降。

  “随着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中药材是能够大规模生产,进而满足市场需求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让中药材的价值得到回归,让药农真正获益。

  针对这一点,龙兴超给出了4点建议。一是放开药价。国家对中成药的限价往往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才能焕发中药的活力。二是减少流通。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减少中间商等不必要环节。估计经过未来8到10年的发展,无序的中药材种植会逐步走向订单农业,通过计划生产实现定制式营销,价格会趋于稳定。三是完善标准。质量标准的缺失,导致中药材质量难以提升,掺假造假不断。强化中药产品的监督、鉴别、鉴定的方法,按照高、中、低等档次划分中药材,才能促进中药产业种好药、产好药、卖好药。四是优化生产。坚持以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导向,建设大宗的、优质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鼓励野生孵育和利用山地、林地等来建设中药材种植的生产基地。同时,要提高加工工艺,从而降低中药饮片的生产成本。

责任编辑:zhengmh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生命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